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疳證,病證名。見《嬰童百問》。即疳。詳該條。

疳,小兒病名。多因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或過食生冷,或食積不化,或久病傷脾,或因疳蟲所致,以致脾胃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,而成疳證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面色萎黃,消瘦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或便秘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疳證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.脾胃虛弱: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谷精微,為人體生長發育之源。小兒脾常不足,若飲食不節,或過食生冷,或食積不化,或久病傷脾,均可導致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而成疳證。

2.飲食不節:小兒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或過食肥甘厚味,均可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而成疳證。

3.疳蟲所致:疳蟲是一種寄生於小兒腸道內的寄生蟲,可引起小兒消化吸收功能障礙,導致疳證。

4.久病傷脾:小兒患有久病,如疳積、久瀉、久痢等,均可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而成疳證。

疳證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.面色萎黃:小兒疳證患者,常見面色萎黃,或面色發青,或面色發黑。

2.消瘦:小兒疳證患者,常見消瘦,或肌肉鬆弛,或腹部膨隆。

3.食欲不振:小兒疳證患者,常見食欲不振,或食欲減退,或厭食。

4.大便溏薄:小兒疳證患者,常見大便溏薄,或便秘,或大便帶血。

5.舌淡苔白:小兒疳證患者,常見舌淡苔白,或舌淡苔膩,或舌淡苔黃。

6.脈細弱:小兒疳證患者,常見脈細弱,或脈細數,或脈沉細。

疳證的診斷,主要根據小兒的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,進行綜合分析,作出診斷。

疳證的治療,以扶正祛邪為主。可根據小兒的具體病情,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1.脾胃虛弱型:可選用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等方藥治療。

2.飲食不節型:可選用保和丸、香砂六君子丸等方藥治療。

3.疳蟲所致型:可選用驅蟲藥物治療。

4.久病傷脾型:可選用補脾益氣、健脾消食等方藥治療。

疳證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.注意飲食衛生:小兒飲食要清淡,不宜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以免損傷脾胃。

2.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:小兒要養成定時定量、少食多餐的飲食習慣,不宜暴飲暴食。

3.注意個人衛生:小兒要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、勤剪指甲,以免感染疳蟲。

4.適當鍛鍊:小兒要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5.定期體檢:小兒要定期體檢,及早發現疳證,以便早期治療。

疳證是小兒常見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小兒生長發育遲緩、智力低下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家長應重視小兒疳證的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