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證

疳證,又稱「疳」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嬰童百問》。其名源於「疳」字本義「乾」,意指氣血津液耗傷,形體羸瘦,猶如土地乾涸不生萬物。此證多因小兒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加之飲食不節、調護失宜,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積滯內停,久而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物,損傷脾胃,運化無力,食積化熱,耗傷氣血。
  2. 餵養不當:母乳不足或斷乳過早,營養失調,脾胃虛弱,氣血乏源。
  3. 病後失調:久病、吐瀉後脾胃受損,津液虧虛,轉為疳證。
  4. 蟲積成疳:腸道寄生蟲耗奪精微,脾胃受擾,氣血日衰。

臨床表現

疳證以形體消瘦、面色萎黃、毛髮枯槁、精神萎靡為主要特徵,並可依病情輕重分為:

  • 疳氣(初期):脾胃失和,症見食欲不振、腹脹、大便不調,形體略瘦。
  • 疳積(中期):積滯化熱,症見肚腹膨大、青筋暴露、煩躁易怒、手足心熱。
  • 乾疳(後期):氣血大虧,症見骨瘦如柴、皮膚乾皺、啼哭無力,甚則陰竭陽脫。

證型分類

  1. 脾疳:因脾胃損傷為主,症見腹大肢細、嘔吐酸腐、大便溏泄或祕結。
  2. 肝疳:肝熱上攻,兼見目赤畏光、搖頭揉目、夜盲。
  3. 心疳:心火內熾,伴見口舌生瘡、驚惕不安、小便短赤。
  4. 肺疳:肺陰不足,見咳嗽氣喘、皮毛乾枯、潮熱盜汗。
  5. 腎疳:腎精虧虛,發育遲緩,齒遲骨軟,解顱鶴膝。

治療原則

以調理脾胃為本,虛實兼顧:

  • 疳氣:健脾和胃,方如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  • 疳積:消積理脾,方選肥兒丸疳積散
  • 乾疳:益氣培元,滋養氣血,可用八珍湯人參養榮湯

外治方面,可配合針刺四縫穴以消積導滯,或艾灸中脘、足三里以溫運脾陽。

疳證的辨治需緊扣脾胃核心,兼顧五臟傳變,早期調理可獲良效,若遷延失治,易致陰陽俱損,影響小兒生長發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