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脹
疳脹,又稱疳肚或丁奚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。此證多因小兒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導致氣機壅滯,水穀不化,積滯內停,進一步形成腹部脹滿之症。
病因病機
疳脹之成因,主要與脾胃受損密切相關。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功能未充,若因飲食不節、哺乳不當,或久病耗傷,致使脾胃虛弱,運化無力。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反滯留中焦,化為濕濁,阻遏氣機,遂成腹脹。此外,蟲積內擾或情志失調,亦可加重氣滯濕阻,促使疳脹形成。
臨床表現
疳脹患兒常見以下症狀:
- 腹部脹滿:腹大如鼓,按之柔軟或緊繃,叩之呈鼓音。
- 形體消瘦:雖腹脹明顯,但四肢枯細,面色萎黃,精神萎靡。
- 消化異常:食欲不振,或嗜食異物,大便溏薄或秘結,夾雜未消化食物。
- 其他兼症:或見低熱、盜汗,甚則青筋暴露(腹壁靜脈顯露)。
證型辨治
根據病機與症狀差異,疳脹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
脾虛氣滯型
- 主症:腹脹時輕時重,食後加劇,倦怠乏力,舌淡苔白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,消脹除滿。
- 方藥:參苓白朮散加減,酌加木香、砂仁等行氣之品。
-
濕熱蘊結型
- 主症:腹脹堅滿,煩躁口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行氣導滯。
- 方藥:茵陳五苓散合保和丸加減。
-
蟲積阻滯型
- 主症:腹脹伴臍周疼痛,寐中磨牙,面有蟲斑。
- 治法:殺蟲消積,理氣和中。
- 方藥:肥兒丸或烏梅丸加減。
外治與調護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亦配合針灸或推拿療法,如針刺足三里、中脘等穴以調理脾胃;或運用小兒捏脊手法,促進氣血運行。飲食方面,強調清淡易化,避免生冷油膩,以減輕脾胃負擔。
疳脹一證,反映中醫對小兒「脾常不足」生理特點的深刻認識,其治療首重調理脾胃,兼顧祛邪扶正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