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眼

疳眼為中醫眼科病名,首見於《儒門事親》卷五,屬「疳積上目」範疇,多因小兒疳積日久,肝脾兩傷,濕熱內蘊,上攻於目所致。其特徵為眼部乾澀羞明,白睛失潤,黑睛生翳,甚則潰穿成蟹睛、旋螺突起,終致眼珠塌陷而失明,常伴隨口渴、腹瀉、腹脹青筋暴露等全身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疳眼與肝脾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
  1. 肝鬱脾虛:小兒脾胃薄弱,若飲食不節或蟲積內擾,導致脾失健運,氣血生化不足,肝血虧虛,目失所養。
  2. 濕熱熏蒸:脾虛濕滯,久則化熱,濕熱上蒸於目,腐蝕黑睛,引發翳障潰爛。
  3. 疳毒攻目:疳積日久,陰液耗傷,虛火內生,灼傷目絡,加重眼疾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眼部症狀:初期眼乾澀、畏光流淚;漸見白睛枯晦,黑睛混濁生翳,形如雲霧;嚴重時黑睛潰破,睛珠突出如蟹睛,或形成旋螺翳,終至目珠塌陷失明。
  • 全身症狀:形體消瘦、腹大青筋、口渴煩躁、泄瀉或便溏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弦細或滑數。

治療原則

疏肝健脾、化濕清熱 為主,分期論治:

  1. 初期(肝脾失調):宜調理肝脾,方用 消疳散(含柴胡、白芍、白朮等)疏肝和營,健脾消積。
  2. 中期(濕熱壅盛):清熱化濕為主,可選 蘆薈丸(含蘆薈、胡黃連、使君子等)瀉肝清熱,殺蟲消疳。
  3. 後期(陰傷翳陷):需滋陰退翳,如 石斛夜光丸 加減,佐以活血消翳之品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  • 《證治準繩·眼科》提及:「疳眼者,因飲食不調,致脾胃虛弱,精氣不能上注於目。」
  • 《銀海精微》強調:「黑睛翳陷如旋螺,乃疳毒深重之候,急當瀉肝調脾。」

此病多見於營養不良之小兒,中醫強調「治疳先治脾」,結合內服藥物與針灸(如四縫穴刺血)、飲食調養(如健脾消積食療),以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