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並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並月
並月為中醫婦科生理學名詞,首見於清代《醫宗金鑑·女科心法要訣》,指女子身體無明顯病證,而月經每兩月一行者,屬特殊月經週期之一。中醫理論視此為生理性變異,非必然屬病態,然須結合體質與臟腑氣血狀態綜合辨析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氣血與天癸調節
月經週期賴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」以維持,其規律性與腎氣、肝血、脾胃化源密切相關。並月之形成,多因先天稟賦異於常人,致衝任二脈氣血蓄溢週期延長,然整體陰陽平衡未破,故無伴隨不適。 - 臟腑與經絡關係
- 腎氣主導:腎為天癸之源,若腎精充沛而疏泄節奏緩慢,可致經血延後滿溢。
- 肝血調節:肝主藏血,疏泄有序則經期如常;若肝血充盈而疏泄節律自異,可能形成並月。
- 脾胃支持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本,若運化穩定而輸布週期延長,亦可能影響經期頻率。
-
體質因素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月事以時下」為常,然因人稟賦不同,部分女子氣血運行自成規律,呈現「並月」之象。此類體質多見於氣血充盛、經絡通暢者,屬「異於常而非病於常」。
與病理性閉經之鑑別
並月需與「月經後期」「閉經」等病證區分:
- 並月:週期恆定兩月一行,經量、色質正常,無脹痛、虛弱等症,體質如常。
- 月經後期:週期延遲逾七日以上,或伴量少色淡、腰痠畏寒等虛象,或見血塊刺痛等實證。
- 閉經:月經停閉逾三個週期,多因氣血虧虛、痰濕阻滯或衝任損傷所致。
古籍論述補充
除《醫宗金鑑》外,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提及「月經週期或遲或早,總由陰陽消長之機」,暗示生理週期可因個體陰陽調節差異而變化;《傅青主女科》則強調「經水出諸腎」,進一步支持腎氣節律對週期之影響。
綜此,並月於中醫體系中屬生理特例,其機理涉及先天稟賦與臟腑氣血協調,臨床辨識需詳察體徵與週期規律,以別於真正病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