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瀉
疳瀉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屬「疳疾」合併「泄瀉」之症。宋代醫家楊士瀛於《仁齋小兒方論》中明確描述其特徵:「毛幹唇白,額上青紋,肚脹腸鳴,洩下糟粕是爾。」指出疳瀉患兒多見形體消瘦、毛髮枯槁、口唇蒼白,額部顯露青色脈絡,腹部脹滿,腸鳴漉漉,大便稀溏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。此病關鍵在於脾臟功能失調,與脾胃虛弱、運化失常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疳瀉之成因,多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餵養失當(如乳食不節、過食生冷肥甘),損傷脾胃。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脾胃受損則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反聚為濕濁,下趨腸道而成泄瀉;久瀉更耗氣陰,致使疳疾加重,形成「因疳致瀉,因瀉增疳」的惡性循環。此外,疳疾患兒氣血虧虛,肝木失養,可兼見額部青紋(肝風內動之兆),或土虛木乘而腹脹腸鳴。
辨證與治療
疳瀉之治,當分虛實標本:
- 實證:若因乳食積滯,症見瀉下酸臭、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,宜消食導滯,佐以健脾,方用《保和丸》加減,或《疳積散》配合運脾化濕之品。
- 虛證:若脾胃氣虛為主,症見泄瀉清稀、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,則以健脾益氣為要,方選《參苓白朮散》或《七味白朮散》,酌加山藥、芡實等固澀止瀉。
- 虛中夾實:臨床常見疳瀉日久,虛實夾雜,需標本兼顧,如《肥兒丸》既能消疳化積,又可調補脾胃,或配合針灸四縫穴以通調腑氣。
中醫特色見解
疳瀉與一般泄瀉不同,其根本在於「疳」為本、「瀉」為標,故治療時須著眼於調理脾胃功能,而非單純止瀉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強調:「疳之為病,皆虛使然」,故補虛需貫穿始終,即使消導亦需配伍健脾之品,如茯苓、白朮等,以護中焦之氣。此外,疳瀉患兒常兼津液耗傷,可佐以烏梅、石榴皮等酸甘化陰,防其陰竭陽脫。
此病反映中醫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核心思想,治療上注重調和氣血、扶正祛邪,體現整體辨證之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