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嗽
疳嗽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指小兒因疳疾日久,損傷肺氣而引發之咳嗽。此證多因飲食不節、脾胃受損,疳熱內蘊,上灼肺金,或氣陰兩虛,肺失濡養所致。
病因病機
疳嗽之成,根源在於疳疾。小兒脾胃嬌弱,若乳食不節,或蟲積內擾,致脾胃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久則化生疳熱。此熱上犯於肺,灼傷肺津,肺氣失宣,故發為咳嗽;若疳久耗氣傷陰,肺絡失養,則咳痰黏少,兼見氣陰兩虛之象。
臨床表現
主要癥狀包括:
- 咳嗽咯痰:痰多黏稠或乾咳少痰,咳聲無力。
- 疳疾見證:形體消瘦,面色萎黃,毛髮枯槁,腹大青筋,或兼見食少便溏。
- 肺氣受損:胸悶氣急,動則加劇,甚則氣短難續。
- 虛熱內擾:午後潮熱,五心煩熱,盜汗淋漓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辨證分型
- 疳熱犯肺:咳嗽痰黃,身熱煩躁,口乾咽痛,舌紅苔薄黃,脈滑數。治宜清疳瀉肺,方用瀉白散加黃芩、知母、桑白皮等。
- 氣陰兩虛:乾咳無痰,聲低氣怯,形瘦盜汗,舌淡紅少津,脈細弱。治宜益氣養陰,潤肺止咳,方用沙參麥冬湯合生脈散加減。
- 痰濕阻肺:咳痰白黏,胸悶納呆,苔白膩,脈濡滑。治宜健脾化痰,方用六君子湯加杏仁、紫菀、款冬花等。
治法方藥
疳嗽治療當以「標本兼顧」為原則,既需止咳化痰以治標,更需調理脾胃、清解疳熱以治本。
- 主方加減:以瀉白散(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粳米)為基礎,疳熱盛者加胡黃連、銀柴胡;陰虛者加麥冬、北沙參;痰多者加浙貝母、瓜蔞仁。
- 針灸療法:可取肺俞、脾俞、足三里等穴,以調補肺脾之氣。
相關病證
疳嗽與肺疳密切相關,後者屬「五疳」之一,專指疳疾侵肺所致之咳喘、皮毛焦枯等證。兩者皆因疳積傷肺,然肺疳病位更深,常伴見鼻瘡、氣逆咯血等重症,治療需側重養陰清肺,如用生地黃湯加減。
疳嗽一證,反映了中醫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與「肺為嬌臟」的理論關聯,臨床須細辨虛實,方能標本同治,緩解咳逆兼調疳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