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疳水,病證名。出《普濟方》。指小兒疳疾,全身浮腫。症見全身虛腫,皮色白而有光亮,小便量少等。多由疳積日久,脾胃受傷,不能運化水濕,溢於肌膚所致。治宜健脾利水,用茯苓導水湯,或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。腫退後,再進養脾肥兒丸。
疳水,又稱疳積水腫。《醫學入門》云:「疳水,小兒疳疾,全身浮腫,皮色白而有光亮,小便量少。」《普濟方》云:「疳水,小兒疳疾,全身浮腫,皮色白而有光亮,小便量少,多由疳積日久,脾胃受傷,不能運化水濕,溢於肌膚所致。」
疳水的病因,主要由於小兒脾胃虛弱,不能運化水濕,水濕停聚於肌膚而成。此外,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,亦可導致脾胃受傷,水濕內停。
疳水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全身虛腫、皮色白而有光亮、小便量少等。此外,還可伴有食欲不振、腹脹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疳水的治療,以健脾利水為主。可用茯苓導水湯、五苓散合五皮飲等方藥治療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疳水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肥甘之物。此外,還要注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,做到定時定量、少食多餐。
疳水是中醫兒科常見病之一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小兒營養不良、生長發育遲緩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家長應提高警惕,一旦發現小兒有疳水的症狀,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。
【古籍原文】
疳水 疳水,小兒疳疾,全身浮腫,皮色白而有光亮,小便量少。多由疳積日久,脾胃受傷,不能運化水濕,溢於肌膚所致。治宜健脾利水,用茯苓導水湯,或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。腫退後,再進養脾肥兒丸。
《普濟方》:疳水,小兒疳疾,全身浮腫,皮色白而有光亮,小便量少,多由疳積日久,脾胃受傷,不能運化水濕,溢於肌膚所致。治宜健脾利水,用茯苓導水湯,或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。腫退後,再進養脾肥兒丸。
《醫學入門》:疳水,小兒疳疾,全身浮腫,皮色白而有光亮,小便量少。
【現代研究】
疳水是小兒疳疾的一種臨床表現。其發病原因,主要由於小兒脾胃虛弱,不能運化水濕,水濕停聚於肌膚而成。此外,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,亦可導致脾胃受傷,水濕內停。
疳水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全身虛腫、皮色白而有光亮、小便量少等。此外,還可伴有食欲不振、腹脹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疳水的治療,以健脾利水為主。可用茯苓導水湯、五苓散合五皮飲等方藥治療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疳水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肥甘之物。此外,還要注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,做到定時定量、少食多餐。
疳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