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水
病證名,出自《普濟方》,為小兒疳疾併發全身浮腫之證候。其成因多由疳積日久,脾胃受損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所致。
臨床表現:
患兒周身虛腫,皮色㿠白而光亮,按之凹陷難起,小便短少,或兼見食少腹脹、神疲乏力等脾虛之象。此證屬本虛標實,脾胃虛弱為本,水濕泛溢為標。
病機分析:
疳積日久,脾胃氣虛,中焦運化無力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反聚為濕,水濕停滯,外溢肌膚而成浮腫。《幼幼集成》云:「疳之為病,皆虛所致」,疳水一證,正合此理,乃虛中夾濕之候。
治法:
以健脾利水為主,標本兼顧。初期水腫明顯時,宜淡滲利濕,佐以健脾,可用茯苓導水湯(茯苓、澤瀉、白朮等)滲濕消腫;或選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,以通陽化氣、利水消腫。若兼氣滯者,可加陳皮、木香理氣行水;若脾陽不振,可加乾薑、附子溫運中焦。
調理善後:
待水腫消退後,當轉以健脾益氣為要,可服養脾肥兒丸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)調理脾胃,助其運化之功,防其復發。
鑒別要點:
疳水與一般水腫不同,其根在疳積,必見脾胃虛弱之基,且多病程纏綿。與「脾虛濕盛」之腫相比,疳水更重於疳損致虛,非單純外感濕邪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疳為脾胃病」之核心,治療需緊扣健脾復運,方能根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