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瘦
病證名,出自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為疳疾之一種,主要表現為形體極度消瘦、肌肉枯削,甚則「形骸骨立」,並伴有面色萎黃無華、皮膚乾燥失潤、腹部凹陷如舟等症。此證多因小兒乳食不節,停滯中焦,鬱久化熱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致使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氣血生化乏源,肌膚失於濡養而成。
病因病機
疳瘦之形成,核心在於脾胃受損。《幼幼集成》指出:「疳之為病,皆虛所致。」小兒脾胃嬌弱,若乳食無度,或過食肥甘厚味,積滯內停,阻礙氣機,久則化熱,耗傷氣陰;或因病後失調,津液虧虛,皆可導致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一旦功能失常,則水穀不化精微,反成痰濕滯留,進一步加重氣機阻滯,形成惡性循環,終致形體羸瘦、氣血衰敗。
臨床表現
- 形體消瘦:肌肉削減,皮下脂肪匱乏,肋骨顯露,四肢枯細。
- 面色萎黃:氣血不足,面部失榮,呈現萎黃或蒼白無澤。
- 皮膚乾燥:津液虧虛,肌膚失潤,甚則脫屑皸裂。
- 腹凹如舟:脾胃虛弱,腸道失充,腹部凹陷如舟狀。
- 兼症:或見毛髮焦枯、精神萎靡、啼哭無力、大便溏泄或秘結等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調理脾胃、消積化滯」為原則,分階段施治:
- 積滯初起:若疳瘦兼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,宜先消食導滯,方用保和丸加減,以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等化積和中。
- 脾胃虛弱:若積滯已消而氣陰兩傷,治宜健脾益氣,方選異功散(四君子湯加陳皮)補而不滯;若兼陰虛內熱,可合人參粉益氣生津,或配伍橘連丸清解餘熱。
- 氣血虧甚:若形體羸弱、氣短懶言,可加黃耆、當歸等補益氣血,或予八珍湯調理。
古籍參考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強調「疳皆脾胃病」,治療需注重顧護胃氣;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進一步提出「疳久必虛」,後期當以補虛為主,輔以消導。此外,針灸療法可配合使用,如選取足三里、中脘等穴以健運脾胃。
疳瘦一證,反映了中醫「脾胃為本」的理論核心,其辨治需緊扣脾胃功能盛衰,兼顧虛實標本,方能漸復形體、調和氣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