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蝕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蝕瘡

疳蝕瘡,又稱「承漿瘡」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為中醫外科及兒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名「疳蝕」,意指瘡瘍因疳積內蘊、濕熱腐蝕所致,好發於下頦承漿穴附近,故亦稱「承漿瘡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疳蝕瘡多因飲食不節、脾胃虛弱,導致疳積內生,濕熱蘊結,久而化毒,外發肌膚而成。小兒臟腑嬌嫩,若乳食不化,積滯生熱,或母體濕熱傳於胎兒,皆可誘發此證。此外,局部皮膚破損,復感風熱邪毒,亦能促使瘡瘍形成。

臨床表現

疳蝕瘡初起可見承漿部位(下唇下方凹陷處)紅腫熱痛,繼而潰爛流膿,瘡面晦暗,邊緣不整,久則腐肉不脫,甚則蔓延至周圍肌膚。患兒常伴口臭、煩躁、食欲不振、大便黏滯等疳積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蘊結型:瘡面紅腫灼痛,滲出黃稠膿液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脾虛毒滯型:瘡色淡暗,膿液清稀,久不收口,伴面色萎黃、腹脹便溏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濕熱蘊結:治宜清熱解毒、化濕消疳,方選黃連解毒湯五疳消食丸加減,外用黃連膏青黛散塗敷。
  • 脾虛毒滯:治宜健脾益氣、托毒生肌,方選參苓白朮散托裏消毒散,配合生肌玉紅膏外敷。

古籍參考
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指出,此瘡與小兒疳積密切相關,強調「調脾胃為本,清熱解毒為標」。後世醫家亦重視內外合治,兼顧消疳化積與瘡瘍外療。

疳蝕瘡雖屬局部病變,然其根本在於脾胃失調,故治療需標本兼顧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