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疳蝕是一種兒科疾病,也被稱為疳瘡或疳癰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將其描述為「疳疾遍身生瘡」。患者可能因疳疾體虛,受風寒外邪侵襲,氣血滯留,造成皮膚無法正常排泄所導致。另外,疳疾久治不愈時,毒邪內陷,聚積於皮膚形成瘡也可能引發疳蝕。

疳蝕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患兒面色蒼白,消瘦乏力,食慾減退,大便稀薄,舌苔淡白,脈搏細弱。
  2. 皮膚上出現散在或合併的膿泡和潰瘍,周圍有紅暈,伴隨灼熱感和疼痛。
  3. 患兒常常煩躁不安,持續哭鬧。

疳蝕的治療主要以增強脾氣並驅除邪氣為主。內服藥物可使用人參敗毒散、肥兒丸等;外用藥物可以使用蠶繭、火煅的明礬、密陀僧、白芷,研磨成粉末後與蜜混合敷在患處。

預防疳蝕的方法包括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同時也要注意加強自身的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疳蝕是兒科常見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產生嚴重後果,因此家長們要引起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