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疳蝕,病證名。出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指疳疾遍身生瘡。由於患疳疾體虛,忽感風寒外邪,氣血凝滯,皮膚不得疏泄所致。治宜健脾祛邪,內服人參敗毒散,繼服肥兒丸;外用蠶繭、明礬(火煅)、密陀僧、白芷,共研末,蜜調敷。
疳蝕,又稱疳瘡、疳癰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曰:“疳蝕者,疳疾遍身生瘡也。”《醫學入門》曰:“疳蝕者,疳疾之餘毒,結聚於皮膚而生瘡也。”《外科正宗》曰:“疳蝕者,疳疾之餘毒,結聚於皮膚而生瘡也。”
疳蝕的病因,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由於患疳疾體虛,忽感風寒外邪,氣血凝滯,皮膚不得疏泄所致;二是由於疳疾久治不愈,毒邪內陷,結聚於皮膚而生瘡。
疳蝕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疳蝕的治療,以健脾祛邪為主。內服可用人參敗毒散、肥兒丸等;外用可用蠶繭、明礬(火煅)、密陀僧、白芷,共研末,蜜調敷。
疳蝕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同時要注意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
疳蝕,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,因此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