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澀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澀眼,又稱疳眼,首見於金代醫家張從正所著《儒門事親》。此症屬中醫眼科範疇,多與小兒疳積(營養不良或消化功能障礙)相關,為疳疾上攻於目所致,臨床以眼目乾澀、視物模糊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疳澀眼的形成與脾胃虛弱密切相關。小兒脾胃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氣血生化不足,肝血虧虛,目失所養;或疳積日久,鬱熱內生,上灼肝竅,導致眼目乾澀、紅赤,甚則黑睛潰爛(角膜病變)。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亦提及:「疳眼者,由肝風入眼,赤腫翳生,淚多羞明。」
臨床表現
- 初期:眼目乾澀微癢,頻頻眨目,白睛(結膜)淡紅,或伴夜盲。
- 中期:黑睛(角膜)失澤,表面如霧狀,或見星點狀翳障,畏光流淚加重。
- 後期:若未及時調治,可致黑睛潰陷,翳障遮瞳,影響視力,甚則穿孔失明。
辨證分型
- 肝血不足型:眼乾澀伴面色萎黃,爪甲不榮,舌淡脈細。治宜養血柔肝,方用羊肝丸(《證治準繩》)。
- 脾虛肝熱型:目赤畏光,食少腹脹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。治宜健脾清肝,方選肥兒丸(《醫宗金鑑》)加減。
- 陰虛火旺型:眼澀痛,口乾咽燥,手足心熱,舌紅少苔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杞菊地黃丸合石斛夜光丸。
外治法與調護
傳統中醫常配合熏洗法(如菊花、桑葉煎湯外洗)或針刺療法(取睛明、四白等穴)。古籍《銀海精微》強調「疳傷目者,先調其脾,後治其目」,故飲食調理(如適量食用豬肝、胡蘿蔔等)亦為關鍵。
疳澀眼反映了中醫「整體觀」思想,其治療不僅着眼於局部症狀,更重視調理脾胃、滋養肝腎,以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