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熱流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熱流注

疳熱流注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屬疳疾範疇,指小兒因脾胃虛弱、飲食不節,導致疳積化熱,熱毒流竄經絡,表現為反覆潮熱、皮膚生瘡,或見局部紅腫熱痛,發作遷延不癒。此證多因久病疳疾,氣陰兩傷,虛熱內生,或濕熱蘊結,化火成毒,流注肌腠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失調:小兒脾胃嬌弱,若過食肥甘厚味,或餵養不當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積滯化熱,久而成疳。
  2. 病後失養:久病或吐瀉後,氣液耗傷,陰虛內熱,熱毒鬱結,流注經絡。
  3. 蟲積內擾:腸道寄生蟲耗傷氣血,擾亂脾胃功能,進一步化生濕熱,蘊結成毒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潮熱起伏:體溫不穩,午後或夜間熱勢明顯,伴盜汗、煩躁。
  • 皮膚瘡瘍:多發性瘡癤,色紅腫痛,或潰爛流膿,反覆發作。
  • 兼證:形體消瘦、毛髮枯黃、腹脹青筋、口臭唇紅,舌質紅絳,苔黃膩,脈細數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熱消疳:以瀉火解毒、調理脾胃為主,經典方如《證治準繩》之豬肚黃連丸(豬肚、黃連、柴胡、鱉甲等),能清熱除疳、養陰和胃。
  2. 分型論治
    • 濕熱蘊結:用甘露消毒丹加減,清利濕熱。
    • 陰虛火旺:選用青蒿鱉甲湯,滋陰透熱。
    • 氣血兩虛:配合人參養榮湯,益氣托毒。

外治法
可輔以金黃散外敷瘡瘍,或針刺四縫穴以消積退熱。此證需注重標本兼顧,清熱同時調補脾胃,以防熱毒復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