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氣入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氣入陰
病證名,首載於《幼科證治準繩》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主症為陰囊水腫,局部呈現黃亮色,伴有腫痛、小便不利,或瘙癢等表現。其病因多與疳疾日久,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導致水濕內停,下注陰部所致。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疳疾多因飲食不節、脾胃受損,久而氣血生化不足,形成疳積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濕,若脾胃虛弱,則水濕不化,下趨陰器,聚於陰囊,發為水腫。濕鬱化熱,故可見局部黃亮、瘙癢;氣機不暢,則腫痛、小便不利。
治療原則
治宜健脾化濕、通利水道,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,使水濕得化,氣機通暢。
內治方藥
臨床常用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為主方,其組成包括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,功擅溫陽化氣、利水滲濕,適用於水濕內停之證。若兼有熱象,可酌加黃柏、車前子等清熱利濕之品;若氣虛明顯,可加黨參、黃耆以益氣健脾。
外治法
可配合外用蛇床子煎湯淋洗。蛇床子性溫,味辛、苦,歸腎經,具有燥濕祛風、殺蟲止癢之效,對於濕鬱陰囊所致的瘙癢、腫痛有一定緩解作用。
辨證要點
臨床需與其他陰囊腫脹疾病鑑別,如疝氣、濕疹等。疳氣入陰的特點在於與疳疾相關,且水腫多呈黃亮色,伴隨脾胃虛弱之象,如面色萎黃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薄等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脾胃為中心」的理論,強調調理脾胃在兒科疾病中的重要性,亦體現了「內外兼治」的整體觀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