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並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並陰

定義
「並陰」為中醫脈學術語,意指陰氣通暢、氣血調和之象。「並」有交通、合和之意,故「並陰」表示陰分氣機運行順暢,脈象呈現清利平和之態。此概念出自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,記載扁鵲診脈時言:「切其脈並陰,並陰者,脈順清而愈。」意指若患者脈象符合「並陰」特徵,則病勢趨向痊癒。

脈象特徵
「並陰」之脈象特點為「順清」,即脈來從容和緩,節律均勻,無滯澀或亢躁之象。此類脈象反映人體陰陽協調,尤以陰氣(如精血、津液)充盈且運行通暢為核心。中醫認為,陰主靜、主濡潤,當陰氣並行無阻時,脈道得養,故呈現清利之態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1. 生理狀態:健康之人若脈見「並陰」,代表陰平陽秘,氣血調和,臟腑功能穩定。尤其於女性或陰血偏盛者,此脈象更為常見,符合「陰柔」之體質特徵。
  2. 病理轉歸:在疾病過程中,「並陰」脈象多為佳兆,提示陰氣恢復流通,病邪漸退。如《史記》所述,原病機為陰氣鬱滯者(如血虛、津虧),若脈轉「並陰」,則預後良好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並陽:與「並陰」相對,指陽氣通達之脈象,表現為脈勢略浮而有力,主陽分氣機暢通。
  • 陰陽相並:為陰陽二氣協調的更高層次狀態,脈象兼具「並陰」之清利與「並陽」之鼓動,屬健康之象。

中醫理論延伸
「並陰」之說體現中醫重視陰陽動態平衡的思想。陰氣通暢不僅關乎脈象,亦影響臟腑功能,如肝藏血、腎藏精的功能正常,方能促成「並陰」之脈。此外,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氣血調和,亦為「並陰」的基礎之一。

臨床應用
古醫家診脈時,若察得「並陰」脈象,可推斷患者陰分病變(如血虛、陰虛)已有改善。此脈象常見於溫病後期陰液漸復,或虛勞患者調養得當之際。然需結合四診合參,避免單憑脈象斷症。

文獻溯源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為現存最早記載「並陰」的典籍,後世醫家雖少直接沿用此詞,但對「陰氣通暢」的論述散見於《內經》《難經》等經典,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強調「察脈之有無,知氣之先後」,與「並陰」概念一脈相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