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氣耳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氣耳聾
疳氣耳聾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本草綱目》,屬小兒疳疾併發之耳聾證候。其特徵為患兒除耳聾外,兼見陰部腫大之症。此病機關鍵在於疳氣攻腎,導致腎氣虛衰,無法上濡耳竅,故發為耳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小兒疳疾多因飲食不節、脾胃受損,久則化生濕熱疳氣。若疳氣內蘊,循經下擾腎經,腎主耳竅,又司二陰,故腎氣受損時,不僅耳竅失養而聾,更因濕熱下注而見陰腫。此證屬本虛標實,腎氣虛為本,疳氣濕熱為標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首重祛除疳氣,兼以補益腎氣,分階段施治:
- 先攻其標:以《本草綱目》所載驗方為主,取牽牛子研末,煨製豬腰子同服。牽牛子性苦寒,能瀉下逐水、通利三焦,可導疳氣濕熱從二便而出;豬腰子(豬腎)以形補形,暫護腎氣。
- 後固其本:待疳氣漸消,轉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,填精充耳。該方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三補,澤瀉、丹皮、茯苓三瀉,標本兼顧,助腎氣上承於耳。
理論延伸
此證與腎開竅於耳理論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。」若疳疾久延,腎精耗傷,可進一步發展為腎疳,症見齒枯、骨瘦、解顱等,提示病情深重。臨床辨證時,需與肝膽火旺耳聾(暴聾、耳脹痛)或氣虛清陽不升耳聾(倦怠、耳鳴如蟬)相鑑別。
古籍參考
除《本草綱目》外,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提及「腎疳極瘦,身有瘡疥,耳聾焦渴」,可互參其理。而疳氣致聾之治法,體現中醫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與「臟腑相關」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