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癖
病證名,首見於《普濟方》,指小兒因疳疾日久,氣血失調,痰食積滯,結聚成癖之證。其病機多與脾胃虛弱、肝脾失和相關,屬「疳積」與「癖塊」並見之候。
臨床表現:
- 癖塊結聚:多潛藏於右脅下,形如梳狀,觸之隱痛,按之堅硬。
- 形體羸弱:肌肉消瘦,面色萎黃,毛髮枯槁,甚則腹大青筋。
- 兼症:或見潮熱盜汗,食少納呆,腹脹嘔逆,大便溏瀉或秘結。
病因病機: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痰食內停。
- 疳疾傳變:疳積日久,氣血生化不足,肝失濡養,氣滯血瘀,結為癖塊。
- 外邪夾雜:濕熱或寒濕內蘊,與積滯相搏,阻遏經絡。
治法:
以「消疳化癖」為主,佐以調理肝脾。
- 主方:
- 消食丸(《嬰童百問》):消食導滯,健脾和胃。
- 消癖丸(《證治準繩》):行氣活血,軟堅散結。
- 加減:
- 氣虛者,加黃耆、白朮補益中氣。
- 血瘀明顯者,加丹參、莪朮活血化瘀。
- 痰濕重者,加半夏、陳皮化痰燥濕。
古籍參考: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疳之為病,皆虛使然,積久成癖。」強調疳癖本虛標實之特性,治療需攻補兼施,不可一味克伐。
此證若遷延失治,恐進一步損及臟腑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