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利
病證名,指下利完穀不化,日夜無度之泄瀉證候。此證多因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或寒濕內蘊,導致水穀不化,直趨大腸而下。其臨床特徵為瀉下物中夾雜未消化之食物殘渣,腸鳴如雷,日夜泄瀉頻繁,嚴重者甚至完全不化,形體日漸消瘦。
病因病機
疳利之成因,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若脾胃虛弱,則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反成濕濁下注;或因寒濕之邪內侵,阻滯中焦氣機,使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遂成完穀不化之泄瀉。此外,小兒疳積日久,脾胃受損,亦可轉為疳利。
古籍論述
《儒門事親》卷四記載:「夫病疳利,米穀不化,日夜無度,腹中雷鳴,下利完谷出。可用導水丸、禹功散。瀉訖,一二日可服胃風湯。不愈,則又可與桂枝麻黃湯,發汗則愈矣。」此段指出,疳利初期屬實證者,可先以瀉下逐水之劑(如導水丸、禹功散)通利腸道,待邪去後再以健脾溫中之胃風湯調理;若仍不愈,則考慮外感風寒影響脾胃,故用桂枝麻黃湯發汗解表,以調和營衛。
辨證分型
- 脾胃虛寒型:瀉下清稀,完穀不化,腹中冷痛,喜溫喜按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治宜溫中健脾,方用附子理中湯或胃風湯加減。
- 濕熱蘊結型:瀉下臭穢,肛門灼熱,口渴煩躁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葛根芩連湯加減。
- 疳積傷脾型:多見於小兒,形體羸瘦,腹大青筋,瀉下夾未化食物,精神萎靡。治宜消疳健脾,方用肥兒丸或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治法方藥
- 導水丸:適用於水濕內停之實證,功能逐水利濕。
- 禹功散:行氣利水,用於濕濁壅滯之腹脹泄瀉。
- 胃風湯(《和劑局方》)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肉桂組成,主治脾胃虛弱之腸鳴泄瀉。
- 桂枝麻黃湯:用於兼有表證者,通過發汗解表以調和內外。
補充說明
疳利與一般泄瀉不同,其關鍵在於「完穀不化」,反映脾胃陽氣衰敗或濕濁壅盛。治療時需辨明虛實,實證宜攻邪為主,虛證則需溫補脾胃。若久瀉不止,可進一步考慮命門火衰(腎陽虛),需配合四神丸等溫補腎陽之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