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疳利,病證名。下利完谷,日夜無度之泄瀉證。《儒門事親》卷四:「夫病疳利,米谷不化,日夜無度,腹中雷鳴,下利完谷出。可用導水丸、禹功散。瀉訖,一二日可服胃風湯。不愈,則又可與桂枝麻黃湯,發汗則愈矣。」
疳利是一種小兒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多發生於1歲以內的嬰幼兒,以腹瀉為主要表現。其發病原因主要與飲食不當、脾胃虛弱有關。飲食不當,如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,可刺激腸胃,損傷脾胃功能,導致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出現腹瀉。脾胃虛弱,則運化功能失常,水谷不化,聚而成痰,痰濕內阻,阻礙脾胃運化,導致腹瀉。
疳利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腹瀉、嘔吐、食欲不振、面色萎黃、精神萎靡、舌苔白膩、脈細弱。治療上以健脾益氣、化痰止瀉為主。可用參苓白朮散、香砂六君子湯等。若伴有發熱,可用小柴胡湯、葛根芩連湯等。若伴有嘔吐,可用香附竹茹湯、旋覆代赭湯等。
疳利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- 注意飯前便後洗手,防止病從口入。
-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勤換洗被褥,保持皮膚清潔。
- 適當增加戶外活動,增強體質。
如果孩子出現腹瀉、嘔吐等症狀,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