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癆

病證名,出自《顱囟經》,又稱「疳勞」,屬肺疳之重證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因臟腑嬌嫩,氣血未充,若脾胃受損,運化失司,則氣血生化不足,久則虛損成疳,進一步發展可轉為疳癆。

病因病機

疳癆之形成,主要與肺脾兩臟虛損相關。小兒脾胃薄弱,若因乳食不節、餵養不當,或久病耗傷,致脾胃運化無力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氣血虧虛,陰液不足。肺主氣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肺失所養,肺陰虧耗,虛熱內生,故見潮熱、盜汗等虛勞之象。古代所謂「癆」,多指結核病(肺癆),然今因新生兒普遍接種卡介苗,嬰幼兒結核病已少見,故疳癆之表現多屬虛損範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面色㿠白:氣血不足,不能上榮於面。
  • 骨蒸潮熱:陰虛內熱,熱自骨髓透發,午後或夜間明顯。
  • 午後兩顴發赤:虛火上炎,陽浮於外。
  • 精神疲倦:氣血虧虛,神失所養。
  • 乾咳或咽痛:肺陰不足,虛火灼津,咽喉失潤。
  • 睡中盜汗:陰虛不能斂陽,津液外泄。

治法與方藥

疳癆屬氣陰兩虛,治當益氣育陰、補肺養脾,可選用以下方劑加減:

  1. 沙參麥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

    • 組成: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桑葉、天花粉、生扁豆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滋養肺胃,生津潤燥,適用於肺陰虧虛之乾咳、咽乾。
  2. 鱉甲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鱉甲、柴胡、秦艽、當歸、地骨皮等。
    • 功效:滋陰清熱,退骨蒸,適用於陰虛潮熱、盜汗。

若兼脾虛氣弱,可酌加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以健脾益氣;若陰虛火旺明顯,可加知母、黃柏以清虛熱。

古籍論述

《育嬰秘訣》云:「兒童十六歲以下,其病為疳;十六歲以上,其病為癆。疳、癆皆氣血虛憊,乃脾胃受病之所致。」指出小兒疳證與成人癆病,皆因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而生,惟小兒形氣未充,更易因疳致癆。

疳癆之證,雖與古代肺癆有別,然其病機核心仍在陰虛內熱、氣血兩虧,治療時需注重調補肺脾,兼顧滋陰清熱,以扶正祛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