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渴

定義與源流
疳渴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首載於北宋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屬「疳疾」兼證之一。其特徵為患兒除疳疾常見症狀(如形體消瘦、腹大青筋、飲食異常)外,更見持續性口渴引飲,然飲後渴不解,伴隨心神煩躁、手足心熱等津虧內熱之象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疳渴成因可分兩大類:

  1. 胃熱熾灼: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辛燥之物,積滯化熱,胃火亢盛,耗傷津液。如《幼科發揮》所言:「熱積於胃,則消穀善饑,渴飲不休。」
  2. 津液枯涸:常見於疳疾日久,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津液化生不足;或熱病後期,陰液虧虛,臟腑失潤。此類患兒多兼見皮膚乾燥、唇紅舌絳等陰虛之徵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胃熱型疳渴

    • 主症:口渴喜冷飲、消穀善饑、口臭齒衄、大便乾結、舌紅苔黃燥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佐以生津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小兒疳渴方(《證治準繩》):人參益氣生津,幹葛升清止渴,黃芩、柴胡清解鬱熱,甘草調和諸藥。
      • 若兼腑實,可酌加生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。
  2. 津虧型疳渴

    • 主症:口乾飲不多、形瘦顴紅、夜臥盜汗、舌紅少苔或剝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增液,益氣生津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清熱甘露飲(《醫宗金鑑》):生地黃、麥冬、石斛滋陰潤燥,知母、石膏清熱除煩,枇杷葉降氣生津,黃芩、茵陳蒿清泄濕熱,甘草和中。
      • 生脈飲(《醫學啟源》):人參補元氣,麥冬養陰,五味子斂津,適用於氣陰兩傷之輕證。

古籍補充
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指出:「疳渴者,非獨熱也,有虛陽上浮而渴者,當溫補脾腎。」提示部分患兒可能因脾胃陽虛,津液不化而見渴症,臨床需細辨寒熱虛實。

現代中醫應用
當代醫家治療疳渴,除繼承傳統方藥外,亦重視「調理脾胃中樞」:

  • 胃熱型常配合針刺內庭、足三里以瀉胃火;
  • 津虧型可加用山藥、玉竹等藥食同源之品,緩補脾陰。
  • 若兼見蟲積(如蛔蟲擾動),則需先驅蟲,再議調理,避免滋膩留邪。

疳渴一證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思想,臨床須審證求因,不可見渴即投寒涼,亦不可徒恃滋陰而忽視健脾運化之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