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疳渴,病證名。出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指疳疾兼有口渴喜飲,飲不解渴,伴心神煩熱不安等。多因胃熱或津液不足所致。胃熱,宜清熱和胃,用小兒疳渴方(《證治準繩.幼科》:人參、乾葛、黃芩、柴胡、甘草)。津液不足,宜益氣生津,用清熱甘露飲(《醫宗金鑒》:生地黃、麥冬、石斛、知母、枇杷葉、石膏、甘草、茵陳蒿、黃芩)或生脈飲。

疳渴是小兒疳疾的一種症狀,主要表現為口渴喜飲,飲不解渴,伴有心神煩熱不安等。多因胃熱或津液不足所致。

胃熱型疳渴多見於夏季,小兒面色紅赤,口渴喜飲,飲水後不久又感到口渴,小便黃赤,大便乾燥,舌質紅,苔薄黃,脈滑數。治療宜清熱和胃,可用小兒疳渴方(《證治準繩.幼科》:人參、乾葛、黃芩、柴胡、甘草)。

津液不足型疳渴多見於冬季,小兒面色蒼白,口渴喜飲,飲水後仍感口渴,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,舌質淡白,苔薄白,脈細弱。治療宜益氣生津,可用清熱甘露飲(《醫宗金鑒》:生地黃、麥冬、石斛、知母、枇杷葉、石膏、甘草、茵陳蒿、黃芩)或生脈飲。

疳渴的預防和護理要點如下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多吃新鮮蔬果,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。
  3.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勤開窗通風。
  4. 適當增加戶外活動,增強體質。
  5. 定期帶孩子到醫院進行體檢,及時發現和治療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