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疾目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疾目蒙
疳疾目蒙為中醫證名,指小兒因疳疾而導致雙眼昏蒙、視物模糊之病症。此證多因疳熱上攻於目,或脾胃虛弱、氣血虧損,使目失所養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疳熱上攻:小兒疳疾日久,脾胃受損,積熱內生,熱邪循經上擾清竅,灼傷目絡,致使目睛失養,出現視物昏蒙。
- 氣血兩虛:疳疾耗傷氣血,肝血不足,不能上榮於目,故見雙目乾澀、視力減退。
- 脾虛濕困:脾胃為後天之本,若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濕濁上泛,亦可蒙蔽清竅,導致目視不明。
臨床表現
- 雙眼視物模糊,或見眼前黑影晃動。
- 目睛乾澀,時有畏光流淚。
- 嚴重者可見白睛赤脈隱現,或黑睛生翳。
- 常伴隨疳疾症狀,如形體消瘦、腹大青筋、毛髮枯黃等。
治療原則
- 清熱消疳:若屬疳熱上攻,治宜清熱瀉火、消疳明目,可選用《銀海精微》之「疳眼方」,或加減清熱瀉脾散。
- 補益氣血:若因氣血虧虛,宜健脾益氣、養血明目,方用八珍湯或歸脾湯加枸杞、菊花等明目之品。
- 健脾化濕:若濕濁上泛,則需健脾利濕、升清降濁,可選用參苓白朮散加穀精草、密蒙花等。
相關中醫名詞
- 疳眼:泛指疳疾引起的眼部病變,包括疳疾目蒙、角膜軟化等,多與營養不良相關。
- 肝疳:五疳之一,因肝經鬱熱或陰血不足所致,可兼見目赤、羞明等症。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施治,早期調理脾胃、清熱養血,可避免目疾加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