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疳疾是常見於小兒的慢性營養不良性疾病,其主要症狀包括發熱、食慾不振、體重下降、腹瀉、煩躁、皮膚出血等。疳疾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小兒營養不良,尤其是缺乏蛋白質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B族等營養素,使小兒的免疫功能降低,容易感染各種疾病。疳疾在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相對較高,尤其在中國南方地區尤為嚴重。
疳疾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發熱:疳疾患兒常常出現低熱或中度發熱,發熱時間不規則,可能持續數天或數週。
- 食慾不振:疳疾患兒對食物缺乏興趣,甚至拒食。
- 消瘦:疳疾患兒明顯消瘦,體重下降,皮下脂肪減少,肌肉鬆弛,四肢無力。
- 腹瀉:疳疾患兒常常有腹瀉,糞便稀薄、黃色或黃綠色,有時帶有粘液或血絲。
- 煩躁:疳疾患兒經常表現煩躁不安,不斷哭鬧,睡眠不安。
- 出血:疳疾患兒常常會出現皮膚、黏膜的出血現象,如皮下出血、鼻出血、牙齦出血等。
疳疾的診斷主要是根據臨床表現,必要時可以進行血常規、肝功能、腎功能、免疫功能等檢查。
疳疾的治療主要針對其病因進行,包括補充營養、糾正水電解質紊亂、抗感染等。疳疾的預後通常良好,但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,如貧血、營養不良性心肌炎、肝硬化、腎衰竭等。
為了預防疳疾,主要應該做好小兒的營養保健工作,如合理餵養、增加營養攝取、改善衛生環境等。疳疾是可以預防的疾病,家長應當提高警惕,做好預防工作,避免孩子患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