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積釀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積釀瀉,見載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為小兒疳證常見併發症之一,又稱「疳瀉」,屬中醫兒科「疳疾」範疇。其病機多因疳積日久,脾胃虛極,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濕濁內停,下注大腸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小兒餵養不當,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積滯內停,久則化熱生濕,釀成疳瀉。
- 蟲積所傷:腸道寄生蟲(如蛔蟲、蟯蟲)耗傷氣血,擾亂腸胃功能,加重脾胃虛弱,導致泄瀉不止。
- 脾胃虛衰:疳疾日久,氣陰兩傷,脾陽不振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清濁不分而瀉下無度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大便稀溏,色淡黃或青綠,夾未消化食物殘渣,氣味腥臭,日行數次至十餘次。
- 兼症:形體羸瘦、面色萎黃、肚腹膨脹、毛髮枯槁、精神萎靡,或伴低熱、手足心熱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膩或花剝,脈細弱或濡滑。
證型辨治
-
脾虛濕困
- 特徵:瀉下清稀,脘悶納呆,四肢乏力。
- 治則:健脾滲濕。
- 方藥:參苓白朮散加減,酌加蒼朮、藿香化濕醒脾。
-
積滯化熱
- 特徵:大便黏滯臭穢,肛門紅赤,煩躁口渴。
- 治則:消積清熱。
- 方藥:保和丸合黃芩湯,加胡黃連、地骨皮清疳熱。
-
脾腎陽虛
- 特徵:久瀉不止,完穀不化,形寒肢冷。
- 治則:溫補脾腎。
- 方藥: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,加訶子、肉豆蔻固澀止瀉。
古籍論述
《幼科發揮》云:「疳瀉者,疳積之甚,脾胃敗也。」指出疳瀉乃疳疾重證,需調理脾胃為本。《醫宗金鑑·幼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:「疳瀉多因積滯生,或緣蟲擾或脾傾」,強調蟲積與脾虛之關聯。
此證預後與脾胃功能恢復密切相關,治療上需標本兼顧,除藥物外,歷代醫家亦重視飲食調護,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倡「糜粥自養」,以助胃氣漸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