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並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並稸」詳解

「並稸」為中醫古籍中的專有名詞,意指氣血、水濕或病理產物的合併蓄積。「稸」同「蓄」,有積聚、蘊藏之意,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:「其動濡積並稸」,描述濕邪鬱滯、氣機不暢所導致的病理狀態。

理論基礎

  1. 與「濡積」的關聯
    「濡積」指濕邪停聚,而「並稸」強調濕濁與其他病邪(如痰、瘀)相互膠結的過程。此類病理變化常見於脾失健運、三焦氣化不利時,水濕代謝失常,進而與體內滯氣或瘀血相搏,形成更複雜的病機。
  2. 病機特點

    • 氣滯濕阻:情志不舒或飲食不節,導致肝鬱脾虛,氣機壅滯,濕濁內停,表現為脘腹脹滿、舌苔厚膩。
    • 痰瘀互結:久病入絡,濕聚成痰,血滯成瘀,痰瘀並蓄於經絡臟腑,可見腫塊、疼痛固定不移。
    • 寒熱錯雜:濕邪鬱久化熱,或與寒邪相兼,形成寒濕或濕熱並蓄,如黃疸、淋證等。

臨床應用

  1. 濕病辨證
    在《溫病條辨》中,濕溫病常見「濕熱並稸」之證,邪伏膜原,纏綿難解,需以分消走泄法治之,如達原飲、三仁湯等方劑。

  2. 積聚癥瘕
    腫瘤、囊腫等疾病,中醫視為「痰濕瘀毒並稸」,治療上需活血化瘀(如桃紅四物湯)、化痰散結(如二陳湯合消瘰丸),兼顧行氣利濕。
  3. 調理思路
    根據「並稸」的性質,治法包括:

    • 疏肝健脾:逍遙散加減,解鬱以助運濕。
    • 通陽化濕:五苓散、苓桂朮甘湯,恢復三焦氣化。
    • 逐瘀通絡:大黃䗪蟲丸,破血消癥。

古籍延伸

《金匱要略》論水氣病時提及「血不利則為水」,與「並稸」概念相通,說明水濕與瘀血互結的機轉。後世醫家如葉天士亦強調「久病入絡」,需從絡脈祛除蓄積之邪。

「並稸」一詞體現中醫對病理因素相互轉化的深刻觀察,臨床需細辨病邪兼夾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