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黃

疳黃為中醫病證名,屬小兒疳疾兼見發黃之證。其特徵為身黃浮腫,狀似黃疸,然目睛不黃,並伴隨神疲乏力、時吐黃水、毛髮枯直、嗜食異物等症。此病多因疳疾日久,中焦濕熱鬱蒸,脾失健運,氣血生化不足所致;亦有因疳疾耗傷氣血,導致血虛黃腫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鬱蒸:小兒疳疾多因飲食不節、脾胃受損,積滯化熱,濕熱內蘊中焦,燻蒸肌膚而發黃。
  2. 脾虛失運:疳疾日久,脾氣虛弱,運化無權,水濕停聚,泛溢肌表,故見浮腫。
  3. 氣血兩虛:疳疾耗傷氣血,血虛不能榮養肌膚,則見黃腫不華,毛髮枯槁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肌膚萎黃浮腫,面色暗滯,但目睛不黃(與黃疸區別)。
  • 兼症:精神倦怠、嘔吐黃水、毛髮乾枯直立、嗜食泥土或異物(異食癖)。
  • 舌脈:舌質淡或紅,苔白膩或黃膩,脈細弱或滑數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型疳黃:身黃較鮮,伴有口乾、尿赤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濕熱偏重者,可見煩躁不安。
  2. 脾虛型疳黃:黃腫晦暗,神疲乏力,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,脈濡弱。
  3. 血虛型疳黃:面色萎黃無華,唇甲淡白,毛髮稀疏,舌淡脈細。

治療原則

健脾除疳、化濕退黃為主,依證型輔以清熱、養血等法。

  1. 濕熱證:先予茵陳五苓散(茵陳、茯苓、豬苓、白朮、澤瀉、桂枝)清利濕熱,佐以健脾。
  2. 脾虛證:繼用香砂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木香、砂仁)益氣健脾,和胃化濕。
  3. 血虛證:可配合當歸補血湯(黃芪、當歸)或八珍湯補益氣血。

古籍參考
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疳黃者,疳疾而膚黃腹大,此脾土敗也。」強調疳黃與脾胃虛損密切相關。另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疳黃需與黃疸鑑別,前者目不黃,且多伴疳積症狀。

疳黃之治,重在調理脾胃,恢復運化機能,同時需辨明虛實,標本兼顧,方可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