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後天柱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後天柱倒

病證名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為小兒疳疾重症之一。此證因久患疳疾,脾胃衰敗,氣血生化無源,致腎精虧虛,不能濡養骨骼,尤以頸椎骨軟弱為著,患兒頭項無力支撐,呈現垂首難舉之狀,屬「五軟」範疇,為精氣大虧之危候。

病因病機
疳疾多因小兒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或蟲積內擾,久則耗傷氣血,累及先天腎精。腎主骨生髓,頸椎(天柱骨)失於精血充養,則骨弱不堅;脾主肌肉,脾虛則頸項肌肉萎弱,無力束骨,故頭傾不舉。《幼科發揮》云:「疳之為病,皆虛使然」,此證正屬疳疾深入,脾腎兩敗之象。

臨床表現
患兒除頭頸軟垂外,多伴面色萎黃、形體羸瘦、毛髮枯槁、腹大青筋、精神萎靡等疳積重症。舌質淡嫩,脈沉細弱,指紋淡滯。

證候辨析
此證與「解顱」(囟門遲閉)、「五遲五軟」等相關,然專指頸項無力,病機側重脾腎虛極,精虧髓減。古籍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疳疾久則傳腎」,若見天柱倒垂,提示病已及腎,亟需滋補脾腎,填精固本。

治療原則
以「補脾益腎、填精壯骨」為主,傳統方藥可選補天大造丸加減,或扶元散地黃丸,重用黃耆、人參、熟地黃、鹿茸等補益脾腎之品。若兼氣虛下陷,可佐升提之藥如升麻、柴胡。外治法則可配合艾灸大椎、百會等穴以升陽固脫。

古籍溯源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明確指出:「疳後天柱倒,頸軟頭垂,此骨髓枯也。」《活幼心書》亦載:「久疳亡津液,項軟倒天柱」,強調津枯精竭與骨骼萎軟之關聯。此證預後與脾胃功能恢復密切相關,若調治得當,可漸復元氣,然遷延失治,恐成終身痼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