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肚

病證名,出自《普濟方》,為小兒疳疾之一,主要特徵為腹部脹大,青筋暴露,形體消瘦。此證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油膩,或長期餵養不當,損傷脾胃,導致運化失常,氣機壅滯,久則氣血瘀阻,經脈失暢而成。

病因病機
疳肚的形成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小兒臟腑嬌嫩,脾常不足,若飲食過飽或恣食肥甘厚味,易致脾胃受損,運化無力,食積內停。積滯日久,阻遏氣機,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,形成氣滯血瘀,表現為腹脹如鼓、青筋顯露。此外,若兼有蟲積,或久病傷及肝腎,亦可能加重病情,使腹部經脈瘀阻更甚。

臨床表現
患兒常見腹部膨隆,按之堅硬,腹壁靜脈怒張,形體消瘦,面色萎黃或青暗,精神不振,食慾減退,或伴有大便不調(或溏瀉或祕結)。舌質多淡暗或見瘀斑,舌苔厚膩,脈象沉弦或細澀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疳肚當分階段進行,首重消積導滯,繼以健脾理氣,兼顧活血通絡。

  1. 初期消積導滯:若以食積氣滯為主,可用三棱散(組成如三棱、莪朮、青皮等),行氣破積,疏通中焦。若兼有蟲積,可酌加使君子、檳榔等驅蟲之品。
  2. 後期健脾調中:待積滯稍減,轉以消積丸(如《醫宗金鑑》方,含白朮、茯苓、枳實等)健脾消積,調和氣血。若氣虛明顯,可加黨參、黃耆;瘀血重者,佐以丹參、赤芍活血化瘀。

補充說明
疳肚屬「疳積」重症,與西醫學「小兒營養不良性腹水」或「寄生蟲性腹脹」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更強調脾胃氣機失調與氣血瘀滯的內在病機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指出,疳疾日久可累及他臟,形成「疳脹」,治療時需注重標本兼顧,不可一味攻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