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毒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毒眼

疳毒眼,又稱小兒疳眼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屬小兒疳積併發之眼疾。此病多因小兒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積滯成疳,日久化熱,上攻於目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運化功能未充,若飲食失調,或嗜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導致運化失常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氣血生化不足,久則成疳。疳積內蘊,鬱而化熱,熱毒上炎,熏灼目竅,遂發為疳毒眼。

臨床表現
患兒常見形體消瘦,面色萎黃,腹部脹滿,易飢多渴,大便溏瀉或下利,時發異聲如(斯^言)(斯^言)。眼部症狀主要為白睛乾澀,黑睛生翳,羞明難睜,眵淚黏稠如糊,甚則日久潰膿,睫毛黏閉,視物模糊。若失治,可致黑睛潰陷,影響視力。

證型辨析

  1. 脾虛肝旺型:除眼部症狀外,兼見煩躁易怒,爪甲不榮,舌紅苔薄黃。
  2. 脾胃濕熱型:眼眵黃稠,脘腹脹滿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氣血兩虛型:病程遷延,眼症纏綿,面色蒼白,舌淡脈細弱。

中醫治法
以健脾消疳、清肝明目為基本原則,依證型加減:

  • 內治:常用方劑如肥兒丸(健脾消積)、石斛夜光丸(滋陰明目),濕熱重者佐以甘露消毒丹。
  • 外治:以清熱解毒眼藥外點,如黃連煎汁洗眼,或珍珠明目液滴眼。

相關名詞
疳毒眼與「小兒疳眼」同義,古籍《原機啟微》詳述其症,並歸因於疳積上攻。另可參見「肝疳」、「眼疳」等,均屬疳疾傷目之範疇。

此病反映中醫「從內治外」之整體觀,強調調理脾胃為治本之關鍵,亦體現小兒「脾常不足」之生理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