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瘡
疳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其病因病機與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或房事不潔相關,臨床表現多見陰部潰瘍、瘙癢疼痛,甚則膿血淋漓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略有差異,或歸於婦科經帶病,或屬外科瘡瘍範疇,茲分述如下:
病因病機
- 濕熱蘊結:因月經未淨而行房,經血與濁邪相搏,伏留陰道,化熱生毒,腐蝕肌膚而成瘡。
- 腎虛不固:房勞過度或先天不足,腎氣虧虛,下元失攝,濕濁下注,久則成疳。
- 外感毒邪:接觸穢毒之物,或交媾不潔,毒邪直中陰器,發為潰瘍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陰部生瘡,或如粟米,或潰爛成片,瘙癢灼痛,分泌物色黃濁,甚則夾雜膿血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腰膝酸軟、口苦尿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;若久病虛損,可見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。
古籍論述
- 《濟陰綱目》:載其因「月後行房」致經濁內停,化生疳瘡,主張外治以胡椒、蔥白湯淋洗,內服黃芪、菟絲子等益氣固腎,佐以赤石脂、龍骨收澀斂瘡。
- 《外科大成》:則視疳瘡為「下疳」一類,屬楊梅瘡(梅毒)初期表現,強調清熱解毒、祛腐生肌之法。
治法方藥
- 濕熱證:治宜清利濕熱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),外敷黃連膏。
- 腎虛濕戀:宜補腎化濕,方選菟絲子丸(菟絲子、沙苑蒺藜、赤石脂)合二妙散(蒼朮、黃柏)。
- 毒盛潰爛:可配合五寶散(珍珠、琥珀等)外摻,或銀花甘草湯煎洗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三陰交、中極、陰陵泉等穴,以調理肝腎、清利下焦。
- 食療:綠豆、薏苡仁煮粥,助清熱排膿。
疳瘡之辨治,須分虛實寒熱,外治與內服並重,古籍方藥可為臨證參考,然具體用藥當隨證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