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蟲蝕鼻生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蟲蝕鼻生瘡
疳蟲蝕鼻生瘡,又稱「鼻疳瘡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小兒常見鼻部疾患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一十六。其症以鼻下兩旁肌膚生瘡、赤癢糜爛為特徵,甚者可延及口唇,滲液浸淫,久而不癒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小兒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濕熱內蘊,復感風邪或疳蟲(泛指寄生蟲類)侵襲所致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疳熱上攻,蟲蝕鼻竅」,指出脾胃積熱與蟲蝕為關鍵病機。濕熱鬱蒸,上犯鼻竅,腐蝕肌膜,故見瘡瘍糜爛;若兼風邪外襲,則癢痛交作,纏綿難癒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鼻翼兩側或鼻準部生瘡,初起紅赤,漸至糜爛滲液,表面或有黃痂,剝脫後易出血。
- 伴隨症狀:患處瘙癢灼痛,小兒搔抓後瘡面擴大;若濕熱熾盛,可伴口臭、煩躁、大便黏滯等症。
- 病程特點:多反覆發作,遷延日久,甚者瘡痕結痂,影響鼻部外觀。
辨證分型
- 脾胃濕熱型:瘡面潮紅糜爛,滲液黃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脾虛蟲積型:瘡色淡紅,滲液清稀,伴面黃肌瘦、腹脹納差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化濕、殺蟲消疳」為主,輔以健脾和胃。
- 內治:
- 濕熱偏盛者,選用瀉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,以瀉脾清熱;
- 脾虛蟲積者,可用肥兒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配合使君子散,健脾驅蟲。
- 外治:
- 瘡面糜爛者,以青黛散(《醫宗金鑒》)或黃連膏外塗,清熱燥濕;
- 癢甚者,以蛇床子湯煎汁外洗,祛風止癢。
古籍考據
《聖濟總錄》強調「疳蟲蝕鼻」與脾胃功能相關;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指出:「鼻疳瘡者,由乳食不調,上焦壅滯所致」,說明調理脾胃為根治之要。此外,《外科正宗》提及外用「蘆薈散」治疳瘡,可見歷代醫家對本病內外合治之重視。
此症雖多見於小兒,然其機理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標本同治」思想,臨床須辨明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