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蟲

疳蟲為中醫兒科疳疾之重要病因概念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。古人認為,小兒疳疾多因乳哺失調、寒溫失節,致脾胃受損,運化失常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濕濁內停,久而化熱,濕熱蘊結,滋生蟲患。此蟲伏於腸道,耗傷氣血,侵蝕臟腑,遂成疳證。

病因病機
疳蟲之生,與脾胃虛弱密切相關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:「疳皆脾胃病,亡津液之所作也。」小兒臟腑嬌嫩,若乳食不節,過飢肥甘,或餵養不當,損傷脾胃,濕熱內蘊,則為蟲體孳生之溫床。蟲積既成,反覆啃蝕腸絡,劫奪精微,致氣血虧虛,形體羸瘦,面色萎黃,腹大青筋,甚則下利不止,纏綿難癒。

臨床表現
疳蟲為患,可見以下特徵:

  1. 形體消瘦:蟲體耗損氣血,肌肉失養,患兒體重不增或日漸消瘦。
  2. 腹脹腹痛:蟲聚腸中,氣機阻滯,時作繞臍疼痛,按之或有條索狀物。
  3. 異食癖:因蟲擾心神,患兒喜食異物,如泥土、生米等。
  4. 下利或便蟲:糞便溏薄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,甚則排出蟲體。
  5. 精神異常:蟲積日久,可現煩躁啼哭、夜寐不安,或神情呆滯。

治療原則
治疳蟲當以驅蟲為主,輔以調理脾胃。常用方藥如《太平聖惠方》之「使君子散」、《醫宗金鑑》之「肥兒丸」,皆以使君子、檳榔、苦楝皮等驅蟲藥為主,佐以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。蟲去後,再以參苓白朮散、異功散等方調補脾胃,助氣血生化。

古籍論述
《幼幼集成》云:「疳之為病,皆虛使然。熱者虛中之熱,積者虛中之積。」強調疳蟲雖屬實邪,然根本在於脾胃虛弱,故驅蟲後需固本培元,以防復發。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亦載:「蟲因濕熱而生,治當清熱化濕,殺蟲消積。」指出濕熱為蟲患之關鍵,臨證需辨濕熱與虛損之輕重,權衡攻補。

疳蟲一說,體現中醫「蟲積致疳」之病理觀,反映古代醫家對小兒營養不良與寄生蟲感染關聯之觀察,至今於臨床辨治仍有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