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疳病
疳病,又稱「疳證」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多見於小兒,以形體消瘦、飲食異常、脾胃功能失調為主要特徵。其名源於「疳」字,意指「乾枯」,反映患兒氣血津液耗傷、形體羸弱之狀。
病因病機
疳病成因多與脾胃虛損密切相關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或飢飽無度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導致積滯內停,久而化熱,耗傷氣血。
- 餵養不當:母乳不足或斷乳過早,未能及時補充適宜輔食,致使營養匱乏,氣血生化無源。
- 病後失調:久病、吐瀉、蟲證等耗傷正氣,脾胃受損,轉輸無力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。
- 情志失和:小兒驚恐憂思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影響脾胃升降。
其病機核心為脾胃虛弱,津液消亡,進一步可累及五臟,形成「五疳」:
- 脾疳:脾胃受損為主,症見腹大肢瘦、厭食便溏。
- 肝疳:肝陰不足,可見目赤畏光、爪甲枯脆。
- 心疳:心火內擾,表現為口舌生瘡、煩躁啼哭。
- 肺疳:肺陰虧虛,易見咳嗽氣短、皮毛乾枯。
- 腎疳:腎精虧耗,多見齒遲骨軟、髮焦耳薄。
臨床表現
疳病病程較長,初期多見積滯,漸發展為疳氣、疳積,嚴重者為乾疳:
- 疳氣(初期):形體略瘦,面色萎黃,食欲不振,大便不調,精神尚可。
- 疳積(中期):明顯消瘦,肚腹膨脹,青筋顯露,毛髮稀疏,煩躁易怒或精神萎靡。
- 乾疳(後期):極度消瘦,皮膚乾癟,貌似老人,腹凹如舟,氣息低微,為氣血衰敗之危候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疳以調理脾胃為本,根據虛實標本分而治之:
- 實證(積滯為主):消積導滯,常用方如保和丸、肥兒丸。
- 虛實夾雜(脾虛積滯):健脾消積,方選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- 虛證(氣血兩虧):益氣養血,可投八珍湯或人參養榮湯。
外治法如針刺四縫穴(放出少量黃水)、捏脊療法亦常配合使用,以激發脾胃氣機。
古籍記載
《明醫指掌》提及疳病,歸於脾胃損傷所致,與後世醫家論述相合。另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強調「疳皆脾胃病,亡津液之所作」,進一步闡明其病機關鍵。
疳病涵蓋範圍廣泛,臨床須辨明臟腑虛實,結合患兒體質調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