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疳鼻

疳鼻,又稱鼻疳瘡,為中醫病名之一,屬小兒疳證併發鼻部病變。其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八,載:「(匿^蟲)鼻之狀,鼻下兩邊赤,發時微有瘡而癢是也……亦名疳鼻。」此症多因脾胃虛弱,疳熱上攻,或濕熱蘊結鼻竅所致,臨床以鼻部皮膚潮紅、糜爛、癢痛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弱,疳熱上炎:小兒疳積日久,脾胃運化失職,積熱內生,循經上熏鼻竅,腐蝕肌膜,發為疳鼻。
  2.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,濕熱內蘊,或外感風熱邪毒,與內濕相搏,滯留鼻部,化腐成瘡。
  3. 蟲蝕為患:古籍提及「(匿^蟲)鼻」,暗示此症或與寄生蟲感染相關,蟲毒侵蝕鼻周肌膚,引發瘙癢潰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鼻部症狀:鼻下兩側或鼻翼處皮膚潮紅、糜爛,甚則滲黃水,結痂反覆,伴瘙癢或灼痛。
  • 全身兼症:或見形體消瘦、腹脹納差、大便溏臭等疳積之象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滑數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脾胃積熱證

    • 主證:鼻瘡紅腫糜爛,口臭煩渴,便秘尿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脾瀉熱,化疳消積。
    • 方藥:瀉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,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防風等。
  2. 濕熱蘊鼻證

    • 主證:鼻部濕爛滲液,痂皮黃厚,瘙癢劇烈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斂瘡。
    • 方藥:除濕胃苓湯(《醫宗金鑒》)合五味消毒飲,黃芩、滑石、金銀花等。
  3. 蟲毒蝕鼻證

    • 主證:瘡面晦暗,癢如蟲行,夜間尤甚。
    • 治法:殺蟲解毒,外用為主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蘆薈、苦楝皮等研末調敷,或配合內服烏梅丸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疳鼻與「匿^蟲」相關,強調蟲積與濕熱合邪致病。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提及鼻疳「由肺熱上蒸,或胃火燔灼」,治法以清肺胃之火為要。

疳鼻一症,雖病位在鼻,實與內在臟腑失衡密切相關,尤重脾胃調理。歷代醫家多從疳積論治,結合局部清熱化濕、殺蟲止癢之法,內外兼施以收全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