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並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並行」之詳解
「並行」為中醫治療學之重要法則,源自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所載:「間者並行,甚者獨行。」此原則強調臨證時需依據病勢輕重緩急,靈活採用標本同治或標本分治之策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核心思想。
一、理論淵源與經典依據
《內經》提出「標本」理論,以「本」指疾病之本質、病機與臟腑氣血失調,「標」則為外在症狀表現。「並行」適用於病勢輕淺、標本俱不急重之證,此時病機相對單純,正氣未大虛,邪氣未亢盛,故可主症與兼症兼顧,標病與本病同步調治。如外感風寒兼輕微氣滯者,可於解表散寒方中佐以理氣之品,標本兼施。
二、與「獨行」之辨證關係
「並行」常與「獨行」對舉:
- 並行:標本同調,如脾虛濕盛者,參苓白朮散既健脾(治本)又滲濕(治標);
- 獨行:急則治標或緩則治本,如大出血時急予止血,後續再補益氣血。
二者體現「知常達變」的治療層次,臨床須據「間甚」(病勢輕重)抉擇。
三、臨床應用範疇
- 表裡同病:如桂枝人參湯治太陽太陰合病,外解表邪,內溫脾陽。
- 虛實夾雜:當正虛與邪實並存卻非危重時,如益氣活血法治療氣虛血瘀之胸痹。
- 多經兼病:六經傳變中,若兩經證候並見而不劇烈,可如柴胡桂枝湯和解少陽兼解太陽。
四、與其他治則之關聯
「並行」實為「標本同治」之具體實踐,與「扶正祛邪並用」「攻補兼施」等原則互通。然須注意:
- 用藥需主次分明,如《醫學心悟》云:「一病而分治之,則用寡可以勝眾。」
- 不同於「合病並病」之病機概念,「並行」專指治療策略。
此治法深刻反映中醫整體觀與動態平衡思維,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皆善用此法,於方劑配伍中處處體現標本兼顧之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