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疳是一種常見的小兒慢性營養障礙性疾病,常發生於幼弱小孩。臨床上的特徵包括黃病的面色、消瘦的身體、乾枯的毛髮以及腹部膨脹的青筋。疳常發生於脾胃功能不良,主要原因包括乳食失調、營養不良、消化不良、結核病以及寄生蟲感染等。

疳病的命名多樣化,根據五臟的不同病因和病理分類有心疳、肝疳、脾疳、肺疳、腎疳、疳癆、蛔疳等;根據不同症狀命名有疳熱、疳渴、疳瀉、疳痢、疳腫脹、疳黃等;根據病變部位命名有腦疳、眼疳、口疳、牙疳、脊疳、鼻疳等。

疳病主要發生於1歲以內的小兒,尤其是2至3歲的小孩。這是因為在這個年齡段,小兒的脾胃功能尚未完全發育,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差。此外,乳食失調、偏食、挑食、貪食生冷食物、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容易引起小兒脾胃功能失調,從而導致疳病的發生。

疳病的病因復雜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飲食失調:小兒脾胃功能不良,消化吸收能力差,加上乳食失調、偏食、挑食、貪食生冷食物、不潔飲食等不良飲食習慣,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調,導致疳病的發生。
  2. 寄生蟲感染:蛔蟲、蟯蟲、鉤蟲等寄生蟲感染,會引起小兒營養不良,導致疳病的發生。
  3. 其他慢性疾病:例如小兒結核病、慢性肝炎、慢性腎炎等慢性疾病,也會導致小兒營養不良,引起疳病的發生。

疳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面黃肌瘦:小兒的面色呈現黃白,皮膚乾燥,毛髮枯焦,肌肉鬆弛,體重減輕。
  2. 肚大青筋:小兒的腹部脹大,可見青筋。
  3. 精神萎靡:小兒精神不振,食慾不振,表現為哭鬧不安。
  4. 其他症狀:例如疳熱、疳渴、疳瀉、疳痢、疳腫脹、疳黃等。

治療疳病主要是調理脾胃,補充營養。可以選用中藥內服,例如香砂六君子湯、保和丸、四君子湯等;也可以使用中藥外用,例如疳積膏、疳積散等。此外,飲食調理也十分重要,宜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避免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。

預防疳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:飲食要清淡易消化,減少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。
  2. 定期檢查:定期檢查小兒的健康狀況,及時發現和治療寄生蟲感染等疾病。
  3. 增強體質:注意鍛煉小兒的體質,提高小兒的免疫力。

疳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導致小兒營養不良、生長發育遲緩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家長應該提高警覺,一旦發現小兒有疳病的症狀,應及早帶小兒到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