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足厥陰經病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足厥陰經病證
肝足厥陰經病證,指足厥陰肝經經氣異常所引發的一系列病候,屬中醫經絡辨證範疇。肝經循行於下肢內側,環繞陰器,布脅肋,上連目系,其病證多與氣機鬱滯、血脈失調及肝臟功能失常相關。
經脈病候
《靈樞·經脈》載肝經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,分述如下:
-
是動病:
- 腰痛不可俯仰:因肝經循行過腰脊,經氣不利則筋脈拘急。
- 男子(疒^貴)疝(疝氣)、婦人少腹腫:肝經繞陰器,氣滯血瘀則見下焦腫痛。
- 咽乾、面色晦暗無華:肝經上行至喉嚨,陰血不足或鬱熱上擾所致。
-
所生病(肝臟功能失調):
- 胸悶嘔逆:肝氣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。
- 飧泄(完穀不化)、狐疝(腹股溝疝)、遺溺或小便閉癃:肝失疏泄,影響脾胃運化及下焦氣化。
虛實辨證
《脈經》進一步區分肝病虛實:
- 肝氣虛:
- 症見目視不明、耳鳴、易恐懼,如人將捕之。
- 因肝血不足,不能上榮清竅,或魂不安藏。
- 肝氣實:
- 兩脅脹痛引小腹、善怒。
- 多因氣鬱化火或寒凝肝脈,致經氣壅滯。
相關病證
肝經病變可衍生多種證候,如:
- 肝中風:風邪中絡,見頭目瞤動、脅痛。
- 肝著:氣血鬱滯脅下,痛處固定,按之稍舒。
- 肝痺:筋脈拘攣,關節屈伸不利,伴情緒抑鬱。
- 肥氣:肝積之名,左脅下痞塊,由氣血瘀結而成。
病機與治法
肝足厥陰經病證的核心病機為「肝失疏泄」,可因情志、寒熱、瘀血等因素誘發。治療以調暢肝氣為主,虛者滋養肝血(如當歸、枸杞),實者疏肝理氣(如柴胡、香附),兼瘀血則佐以活血通絡(如川芎、丹參)。針灸常取太衝、期門等肝經要穴,以調和經氣。
此類病證與西醫之肝膽疾病、生殖系統病變及部分精神情志疾患相關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經絡氣血之動態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