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著

肝著為中醫病名,指因邪氣留著於肝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出現胸脅疼痛、喜按壓或欲蹈其胸等症狀的一類病證。其名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其病因病機及治法,臨床表現與治療方藥亦有所擴展。

病因病機

肝著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邪氣留著:外邪侵襲肝臟,或內生之邪(如痰濕、瘀血)滯留肝經,阻礙氣血運行,導致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。《金匱要略》指出:「肝著,其人常欲蹈其胸上」,即因氣血瘀滯,患者自覺胸脅脹悶不舒,喜按壓以助氣血流通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氣滯血瘀;或勞怒傷肝,氣血逆亂,瘀阻經絡。《臨證指南醫案·脅痛》記載:「肝著,脅中痛,勞怒致傷氣血」,說明情志因素與氣血瘀滯密切相關。
  3. 肝虛不榮:肝氣不足或肝血虧虛,經脈失養,氣血運行無力,亦可導致胸脅疼痛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到:「肝著則常欲蹈壓其胸……此肝虛而其脈證見於春如此也」,指出肝虛亦可引發此證,尤以春季肝氣當令時症狀明顯。

臨床表現

肝著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胸脅疼痛:疼痛部位多固定,或脹痛,或刺痛,常因情緒波動、勞累而加重。
  • 喜按喜溫:患者自覺胸脅脹悶不舒,喜按壓或捶打以緩解不適,初起時多喜飲熱湯。
  • 兼證:或見噯氣、嘆息、煩躁易怒,嚴重者可伴見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弦澀等氣滯血瘀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肝著的治療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行氣活血,通絡止痛:適用於氣滯血瘀證,方選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所載川楝子皮、炒延胡、歸須、桃仁、生牡蠣、桂枝木等,以疏肝理氣、活血化瘀。
  2. 溫通肝經,散寒行滯:若因寒邪凝滯肝脈,可選《金匱要略》旋覆花湯(旋覆花、蔥、新絳),以溫通肝絡,散寒行滯。
  3. 補益肝氣,養血柔肝:若屬肝虛證,宜用《證治準繩》補肝湯(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、酸棗仁等)加減,以補肝養血,緩急止痛。

與其他肝病證的鑒別

肝著需與「肝鬱」、「肝氣橫逆」等證相區別:

  • 肝鬱:以情志抑鬱、胸脅脹滿為主,疼痛較輕,多無固定痛處。
  • 肝氣橫逆:除胸脅脹痛外,常伴見噯氣、嘔吐、腹脹等脾胃症狀。
  • 肝著:疼痛較劇,且喜按壓,多有明顯氣血瘀滯之象。

肝著一證,反映了肝臟氣血失調的病理特點,臨床需辨明虛實寒熱,對證施治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