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主血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主血海
在中醫理論中,「肝主血海」為肝臟生理功能之重要論述,意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與調節全身血量的作用。「血海」一詞,既喻肝為血液匯聚之所,亦強調其動態調控之能。此概念源於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所載:「人臥血歸於肝」,唐代王冰進一步註解:「肝藏血,心行之,人動則血運於諸經,人靜則血歸於肝臟。何者?肝主血海故也。」揭示肝依人體動靜狀態,調配血液輸布或歸藏之機理。
肝藏血之生理基礎
- 貯血以備需:肝如同「血庫」,於靜息時收攝多餘血液,防止散逸;活動或情緒激動時,則釋放血液至經脈,供養筋肉、目竅及全身,以應生理需求。
- 調節血量分配:肝透過疏泄功能,協調氣機升降,使血液適時輸布至臟腑、經絡。例如,月經之週期性溢瀉,即賴肝氣條達與血海充盈之配合。
- 濡養筋爪:《素問·痿論》言「肝主身之筋膜」,肝血充足則筋脈柔韌、爪甲紅潤;若肝血虧虛,可致肢體麻木、經量稀少,甚則筋急拘攣。
肝與血海之經絡聯繫
足厥陰肝經循行「絡陰器,抵小腹」,與衝脈(「十二經之海」)交會於下焦。衝脈盛衰直接影響月經與生殖功能,故有「衝為血海」之說,而肝透過經絡調控衝脈氣血,間接主宰血海之盈虧。此亦解釋臨床「調經先調肝」之治則淵源。
肝血失調之病機演變
- 肝血不足:血海空虛,常見眩暈、視物昏花、經閉等症,治宜滋養肝血,方如四物湯。
- 肝不藏血:疏泄太過致血不歸藏,可見吐血、崩漏,需斂肝止血,配合清肝涼血之法。
- 血瘀肝絡:氣滯血瘀阻於血海,發為脅痛、癥瘕,當以疏肝活血為要,如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肝主血海與他臟協同
肝與心共司血行:心主血脈推動循環,肝主藏血調節流量,兩者剛柔相濟。另與脾關係密切,脾統血使血不妄行,肝藏血令血有所歸,共維血海穩定。
綜言之,「肝主血海」深刻體現肝於血液代謝之樞紐地位,其理論貫穿中醫診療,從婦科經帶至內科血證,皆可據此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