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主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「肝主目」中醫理論詳解

「肝主目」為中醫藏象學說之核心理論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對肝臟生理功能與目竅關係的系統論述。此理論不僅闡明肝與目的結構連結,更揭示二者在氣血調控、病理傳變上的深層聯繫,以下分三方面詳析:


一、經絡連結與氣血濡養

  1. 經脈貫通
    足厥陰肝經循行「上入頏顙,連目系」(《靈樞·經脈》),其分支更與督脈會於巔頂,形成「肝-目-腦」的經氣通道。此結構基礎使肝之精氣可直達目竅,維持視覺功能。
  2. 血藏調控
    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強調「肝受血而能視」,指出肝具貯藏與調節血液之功。肝血充足時,目得血濡而視物清明;若肝血虛損(如久病、失血),則見目澀、視物昏花,甚則夜盲(雀目),此即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「肝候於目而藏血,血氣不足,則目昏」之理。

二、肝氣疏泄與視覺調節

  1. 氣機升降
    肝主疏泄,其氣升發條達,能推動精血上榮於目。《靈樞·脈度》稱「肝和則目能辨五色」,意指肝氣調和時,目可精準辨識色澤與形質;若肝氣鬱結(如情志不遂),氣血失於上承,可致視物模糊或視野縮窄。
  2. 病理傳變

    • 肝火上炎:氣鬱化火,循經上灼,症見白睛赤脈、目痛羞明,甚則黑睛生翳(如角膜炎)。
    • 肝陽化風:陰不制陽,風陽上擾,表現為目睛上吊、斜視或暴盲(見於高血壓視網膜病變)。
    • 肝經濕熱:濕熱蘊結,薰蒸目竅,可致瞼弦赤爛(瞼緣炎)或黃疸目黃。

三、五行應象與功能擴展

  1. 天人相應
    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以「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」闡釋肝屬木,應春氣而主升發。目為肝之竅,猶如草木之芽,需肝木之氣溫煦方能榮潤,故春季目疾多與肝相關。

  2. 五輪學說延伸
    後世醫家據「肝主目」發展出五輪理論,其中黑睛(角膜)屬「風輪」,由肝所主。臨床治療角膜炎、青光眼等,常從清肝瀉火或滋養肝陰論治,如梔子、決明子等藥皆歸肝經而明目。

總結「肝主目」理論貫穿中醫生理、病理與診療體系,體現「臟竅一體」的整體觀。掌握此理論,不僅可理解目疾與肝的關聯,更為中醫眼科「從肝論治」提供核心依據。歷代醫家如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等,皆據此發展出豐富的治眼方藥與針灸配穴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