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主謀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主謀慮

在中醫理論中,「肝主謀慮」為肝臟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,源自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所載:「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」此處將肝比喻為統帥軍隊的將軍,主司謀略與決斷,強調肝在人體思維活動中的關鍵作用。

肝與謀慮的生理基礎

  1. 肝藏魂,魂安則謀慮得當
    中醫認為「肝藏魂」,魂為精神活動的一部分,與心神相輔相成。魂安則神志清晰,能進行周密的思考與規劃;若肝血不足或肝氣失調,則魂不安舍,表現為思緒紊亂、多夢易驚,甚至決策能力下降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肝藏血,血舍魂」,說明肝血充盈是魂得以安藏的物質基礎。
  2. 肝氣調達與思維活動
    肝主疏泄,其氣機條達與否直接影響情志與思維。肝氣疏泄有度,則謀慮深遠、應變靈活;若肝氣鬱結,可致憂思過度、猶豫不決;肝氣亢盛(實證)則易怒衝動,謀慮失準。《靈樞·本神》指出:「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」,進一步闡明肝氣虛實對情志與思維的影響。
  3. 肝與心神的協同作用
    中醫強調「心主神明」為思維的主宰,而肝的謀慮功能實為輔佐心神。肝血上奉於心,使心神得養,兩者配合方能完成複雜的認知與決策。若肝血虧虛,心神失養,可兼見健忘、反應遲鈍等表現。

臨床意義

肝主謀慮的功能失常,常見於現代醫學的焦慮、抑鬱或思維障礙等情志病。中醫調治此類病症,多從疏肝解鬱(如柴胡疏肝散)、養血安魂(如酸棗仁湯)或清肝瀉火(如龍膽瀉肝湯)入手,以恢復肝的生理平衡。

此理論不僅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,更揭示肝在精神層面的重要作用,超越西醫肝臟的解剖學範疇,展現中醫對人體功能的高度抽象與概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