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主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主筋
肝主筋為中醫臟象學說之重要理論,首見於《靈樞·九針論》,後世醫家多本《內經》之旨加以闡發。此理論揭示肝臟與筋膜系統之生理、病理聯繫,為臨牀診治筋病提供核心依據。
一、肝與筋之生理關係
- 筋膜濡養之源
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言:「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」指出水穀精微經肝之疏泄轉輸,方能濡養周身筋膜。肝藏血,血足則筋得柔潤;肝主疏泄,氣機暢達則筋膜舒展。故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強調「肝者……其充在筋」,肝之氣血充盛與否,直接影響筋膜之強健與運動功能。 - 運動調控之樞
筋主司肢體屈伸運動,而肝氣之調達為其動力基礎。《靈樞·本藏》謂「肝應爪,爪厚色黃者膽厚,爪薄色紅者膽薄」,雖言爪甲,實反映肝血對筋末梢之滋養。肝血充沛,則筋力強健,關節靈活;反之,肝血虧虛,則見肢體僵硬、屈伸不利。
二、肝病及筋之病理表現
- 虛證
- 肝血不足:筋失所養,症見肢體麻木、屈伸困難,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所云「七八,肝氣衰,筋不能動」,乃老年肝血漸虧之象。
- 肝陰虧虛:陰不制陽,虛火灼筋,可致筋痿不用,甚則肌肉萎縮,見於痿證。
- 實證
- 肝風內動:陽亢化風或熱極生風,筋膜受擾,則見筋脈拘急、抽搐震顫,如驚癇、痙病等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即涵此義。
- 肝氣鬱結:氣滯血瘀,筋膜失於宣通,可發為脅肋脹痛、筋結腫硬。
三、經絡聯繫與診治要點
足厥陰肝經「絡諸筋」,其循行過陰器、抵少腹,故疝氣、陰縮等筋病亦多責之於肝。治療上,虛者以養血柔筋為主,如當歸、白芍;實者或平肝息風,如鉤藤、羚羊角,或疏肝解鬱,如柴胡、香附,皆本「治筋先調肝」之則。
此理論不僅指導筋病治療,亦解釋運動損傷、神經病變等現代疾病的中醫病機,體現「肝-筋-運動」體系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