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中熱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中熱證
證名:肝中熱證,又稱「肝臟實熱證」,屬中醫肝系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中藏經》。此證因肝經氣機鬱滯,久而化熱,或外感熱邪內傳肝經,導致肝臟實熱熾盛,臨床以火熱上擾、氣機亢逆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: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過激(如鬱怒不解),或飲食辛燥,或外邪化熱內蘊,皆可致肝氣鬱而化火,形成肝經實熱。熱邪內擾肝絡,上攻頭目,下灼陰液,進一步影響脾胃運化及心神安定。
臨床表現:
- 情志異常:多怒煩躁,情緒不穩,甚則躁動不安(「所作不定」)。
- 頭目症狀:目赤疼痛,視物模糊(「視不明」),或頭暈脹痛。
- 胸腹不適:胸脅脹滿,喘促氣粗(「喘滿」),腹脹納呆(「不嗜食」)。
- 心神受擾:夜寐驚悸,夢多易醒。
- 脈象特徵:左關脈陰實(沉取有力而數),舌質紅、苔黃燥。
鑑別要點:
- 肝火上炎證:以頭面熱象(如面紅耳赤、口苦)為主,熱勢更劇。
- 肝陽上亢證:兼見陰虛之象(如腰膝痠軟、舌紅少苔),虛實夾雜。
- 肝氣鬱結證:以氣滯為重(胸脅悶脹、噯氣),熱象不顯。
治法與方藥:
治宜清泄肝火、疏解鬱熱,方選《醫宗金鑑》柴胡清肝湯(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),或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等)。若兼腑實便秘,可佐大黃、芒硝通瀉鬱熱。
相關文獻:
《中藏經》指出此證「脈左關陰實」,強調肝經實熱的脈象特徵;後世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述肝火「暴病多實」,與情志、飲食密切相關。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能耗傷肝陰,轉為肝陰虛證,治療需隨證變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