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中寒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中寒證
肝中寒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肝臟受寒邪侵襲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理表現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,後世醫家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等亦有補充論述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其經脈布脅肋,循喉嚨,連目系,上入巔頂。寒為陰邪,其性凝滯收引,若寒邪直中肝經,則肝氣鬱滯,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胸脅疼痛、肢體拘攣等症。此外,寒邪傷陽,肝陽受遏,可致陽氣不展,出現惡寒發熱、汗出異常等表裏不和之象。
臨床表現
肝中寒證的主要症狀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經脈拘急:寒性收引,肝經受寒則氣血凝滯,故見兩臂不舉、脅下攣急、足不得伸,甚至胸中痛而不得轉側。
- 氣機鬱滯:肝失疏泄,氣行不暢,故喜太息(頻頻嘆息以舒暢氣機),胸中煩熱。
- 津液不布:寒邪凝滯,津液不能上承,故舌本燥(舌體乾燥);若寒鬱化熱,熏蒸於上,則面赤、汗出。
- 陽氣鬱遏:寒邪外束,正邪相爭,故灑灑惡寒、翕翕發熱(時冷時熱)。
- 胃氣上逆:肝寒犯胃,胃失和降,則食後嘔吐,伴隨汗出。
治療原則
治宜疏肝散寒,溫通經脈,兼調氣機。可選用以下方劑:
- 二柴胡飲(《景岳全書》):適用於肝鬱兼表寒,症見惡寒發熱、胸脅苦滿者。
- 正柴胡飲(《景岳全書》):主治外感風寒初起,兼有肝氣不舒者。
- 不換金正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化濕散寒,理氣和中,適用於寒濕困阻肝脾之證。
證候辨析
肝中寒證需與其他肝系病證鑒別:
- 肝氣鬱結:以情志抑鬱、脅肋脹痛為主,無明顯寒象。
- 肝陽上亢:多見頭暈目眩、面紅耳赤,屬熱證範疇。
- 寒滯肝脈(常見於疝氣、少腹冷痛):病位偏下,以少腹、陰器拘急冷痛為特徵,而肝中寒證病位較廣,涉及胸脅、四肢等。
古籍參考
《金匱要略》言:「肝中寒者,兩臂不舉,舌本燥,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轉側,食則吐而汗出也。」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補充:「肝中寒之狀,其人灑灑惡寒,翕翕發熱,熏然面赤,(執^水)(執^水)如有汗,胸中煩熱,脅下攣急,足不得伸。」兩者結合,可全面掌握此證特點。
肝中寒證的辨治,體現中醫「寒者熱之」「鬱者達之」的治療思路,臨床需根據寒邪輕重、兼夾病機(如是否夾濕、化熱)靈活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