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中風

肝中風為中醫病名,指風邪侵襲肝經所引發的特定證候,亦稱「肝臟中風」。此病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,其後《諸病源候論》等醫籍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臨床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肝中風的成因,主要為外感風邪內犯肝經,或肝氣虛弱,衛外不固,致風邪乘虛而入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風邪襲肝,易擾動肝氣,導致經脈氣血運行失常,甚或引動肝風,出現一系列與肝經循行相關的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頭目瞤動:風性主動,肝開竅於目,風邪擾動肝經,可見頭部或眼瞼不自主顫動。
  2. 兩脅疼痛:肝經布脅肋,風邪滯滯經絡,氣血不通,故脅肋脹痛或刺痛。
  3. 行常傴僂:肝主筋,風邪傷肝,筋脈失養,可致肢體拘急、屈伸不利,行走時彎腰駝背。
  4. 踞坐不得低頭:肝氣受風邪所遏,升發過亢,患者多呈坐姿僵直、難以俯首,此為肝風內動之象。
  5. 面色與唇色變化:據《諸病源候論》記載,若患者目周與額部泛青,唇色青而面色黃,提示病位在肝,尚屬可治之候。

診斷與治療

中醫診斷肝中風,需結合脈象與舌象。常見脈弦或浮弦,舌質偏紅或暗,苔薄白或微黃。治療以疏肝熄風為主,可選用天麻鉤藤飲、鎮肝熄風湯等方劑加減。若兼氣血不足,可佐以養血柔肝之品,如當歸、白芍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灸法急救,主張急灸肝俞穴百壯以溫通肝經氣血。後世醫家亦配合針刺太衝、風池等穴,以平肝熄風、疏通經絡。

與其他肝病鑑別

肝中風需與肝著(肝經氣血瘀滯)、肝熱病(肝火上炎)等區分。肝著以脅痛拒按、轉側不利為特徵;肝熱病則見目赤、口苦等熱象。肝中風則以風邪動搖之症為主,如瞤動、傴僂,且多發病急驟。

此病反映中醫「風邪善行數變」及「肝為風木之臟」的理論特色,臨床須緊扣肝經氣血失調與風邪為患的核心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