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蒸
肝蒸為中醫病名,屬「二十三蒸」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其原文記載:「肝蒸,眼黑。」意指此證以眼部發黑為主要特徵,與肝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中醫病機與表現
肝蒸的成因多與虛勞內傷、陰血耗損,或情志鬱結導致肝失疏泄有關。肝主藏血,開竅於目,若肝陰不足、虛熱內生,或肝鬱化火,上擾清竅,則可出現「眼黑」之症。此「眼黑」非單純目眶黯黑,而可能伴隨視物昏花、乾澀,或自覺眼前黑影飄動,反映肝血虧虛或肝火上炎之病機。
與「骨蒸」之關聯
肝蒸屬「骨蒸」範疇,為虛勞熱病的一種。中醫認為,骨蒸多因陰虛內熱,熱邪深伏陰分,蒸灼陰液所致,其熱像自骨內透發,故稱「骨蒸」。肝蒸作為二十三蒸之一,除眼部症狀外,或兼見午後潮熱、盜汗、咽乾口燥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肝蒸與臟腑關係
肝與腎同居下焦,肝腎陰液互資,故肝蒸常與腎陰虧虛並見,形成「肝腎陰虛」之證。此外,肝鬱化火可進一步耗傷陰血,形成虛實夾雜之候。若肝熱上炎,可能兼見頭痛、煩躁易怒;若肝血不足,則可能伴隨肢體麻木、月經量少等症。
古籍補充
《外臺秘要》進一步闡述虛勞蒸病,提出「五臟六腑皆令人蒸」,其中肝蒸的特異性在於其病位與肝經循行相關。除「眼黑」外,後世醫家亦補充脅肋隱痛、筋脈拘急等肝系症狀,深化對肝蒸的辨證認識。
中醫治法探討
治療肝蒸需分虛實:
- 肝陰不足:治宜滋養肝陰,方用一貫煎或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- 肝鬱化火:宜疏肝清熱,方選丹梔逍遙散配合清骨散。
- 肝腎陰虛:當滋補肝腎,選方左歸丸或大補陰丸。
肝蒸作為虛勞證候的一環,體現中醫「臟象相關」與「五志化火」的理論特色,臨床需結合整體脈證,辨析其根本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