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脹

一、病證名
肝脹為中醫脹病之一,主因寒邪上逆或情志怒鬱傷肝,導致肝氣鬱滯、經絡壅塞,表現為脅下及少腹脹滿疼痛之證。

  1. 病因病機

    • 寒氣上逆:寒邪侵襲肝經,與肝氣相搏,致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不暢。《醫醇剩義》指出:「寒氣上逆,肝木怒張,脅下乃其本位,痛引小腹者,壅極而決矣。」
    • 情志所傷:暴怒或長期鬱怒,肝失疏泄,氣機逆亂,火鬱中焦。《金匱翼》云:「怒動肝火,逆於中焦,其症口苦脈弦,脅脹痛引小腹。」
  2. 臨床表現

    • 主症:脅下脹滿疼痛,牽引少腹,或伴口苦、脈弦。
    • 兼症:發作時可見身熱氣逆(肝火亢盛),或腹脹噯氣(氣滯中焦)。
  3. 治法方藥

    • 疏肝化濁:適用於寒氣夾濕濁壅滯者,方如《醫醇剩義》之青陽湯(青皮、柴胡、香附等)。
    • 清肝瀉火:若肝鬱化火,宜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以疏泄肝經鬱熱。
    • 理氣通絡:氣滯血瘀者,可佐以金鈴子散(延胡索、川楝子)活血止痛。

二、目疾怪證(異名)
古籍另載「肝脹」為一種目睛突垂之奇症,與肝經風熱或氣血逆亂相關。

  1. 證候特點

    • 突發眼珠湧出垂下,或伴大便下血(肝血妄行),或無明顯出血。
  2. 外治內服

    • 羌活熏洗法:《增廣驗方新編》主張以羌活濃煎熏眼,或燒煙熏之,利用其辛溫升散之力,引睛歸位。
    • 理論依據:肝開竅於目,羌活入肝經,能散風通絡,調暢氣機,促使目睛復位。

附:古籍考據

  • 《靈樞·脹論》首載肝脹病機,強調「脅下滿而痛引小腹」的經脈辨證。
  • 清代醫家費伯雄在《醫醇剩義》中進一步闡述寒鬱致脹的病理,並立治法方藥。
  • 《金匱翼》補充情志致病之肝脹,完善其證治體系。

(按:肝脹二義,一屬內科脹病,一為眼科急症,臨床須辨證而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