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臟中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臟中風
肝臟中風,又稱「肝中風」,為中醫病證名,指體虛之人因腠理開疏、肝氣不足,風邪乘虛內侵肝經所引發之證候。此病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·治肝臟中風諸方》,其病機核心在於肝臟氣血虧虛,風邪外襲,導致肝經氣機逆亂,筋脈失養,進一步衍生諸般症狀。
病因病機
肝為風木之臟,主藏血、司筋脈,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若素體虛弱,或肝血不足,腠理不固,則風邪易乘虛而入,客於肝經。風性善行數變,內擾肝絡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筋脈拘急,甚則肝風內動,呈現本虛標實之候。
臨床表現
肝臟中風之證候以筋脈、情志及氣機失調為主,常見以下症狀:
- 筋脈拘攣:風邪侵襲肝經,血不榮筋,故見手足屈伸不利,或肢體強直不收,坐臥難安。
- 胸脅脹滿:肝氣鬱滯,經絡受阻,兩脅脹痛,胸背僵直不舒。
- 目眩心煩:肝開竅於目,風陽上擾則頭暈目眩;肝鬱化火,擾及心神,故心煩不寧。
- 言語謇澀:肝主筋,舌為筋之餘,風邪阻絡,舌本強硬,致言語不清。
辨證要點
此證需與「肝陽化風」、「熱極生風」等內風證候鑑別。肝臟中風多因外風引動,兼見表虛證候;而內風則常因陰虛陽亢或熱毒熾盛所致,病位更深,症狀更劇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治肝臟中風,以「養血祛風、疏肝通絡」為大法,方選如《太平聖惠方》之 羚羊角散(羚羊角、防風、川芎、當歸等),或 天麻鉤藤飲 加減,以平肝息風、調和氣血。若兼血虛,可佐四物湯;氣滯明顯者,酌加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。
相關文獻
除《太平聖惠方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提及「肝中風,但踞坐不得低頭」,強調其筋脈拘急之特徵;《醫學綱目》則進一步闡述肝風與外邪相引之病理關聯,深化對此證之認識。
肝臟中風屬中風病之一類,反映外風與內虛交互為患之病機,臨床須細察虛實,辨明標本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