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臟積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臟積熱
肝臟積熱為中醫病證名,屬目疾急症之一,首載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六。此證多因肝經風邪內蘊,久鬱化熱,或情志不遂、氣機不暢,致使肝火熾盛,上攻於目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肝鬱化火」與「風熱上擾」,病位雖在目,實則與肝經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單眼或雙眼突發赤腫脹痛,畏光羞明,淚液頻流難以睜眼,甚則目睛灼熱如燔,或伴頭痛煩躁。若熱毒深重,可致黑睛生翳,視物模糊,如《銀海精微》所言:「肝熱則血沸,血沸則壅滯,故生翳障。」舌象多呈紅赤,苔薄黃或黃燥,脈弦數或洪大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清肝瀉火、祛風明目」為原則,分內服與外治兩途:
-
內服方劑
- 洗肝散加減:以柴胡、梔子、黃芩、防風等疏肝清熱為主,若熱勢熾盛,可加龍膽草、夏枯草以增強瀉肝火之力。
- 密蒙花散:適用於風熱偏重者,方中密蒙花、菊花、木賊草配伍,專治目赤翳障,可隨證加減蟬蛻、決明子以疏風退翳。
- 龍膽瀉肝湯:若兼見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等肝膽濕熱之象,可選此方清利肝膽。
-
外治法
- 點眼藥水:傳統中藥製劑如黃連液、千里光眼藥水,具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之效。
- 熏洗法:以桑葉、菊花煎湯熏洗,可緩解目赤羞明。
古籍佐證
《審視瑤函》指出:「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。」強調肝經氣血調和為目明之本。而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闡述:「肝熱目赤,非獨外障,亦由內火燔灼。」說明此證需內外兼治,標本並調。
與西醫鑑別
中醫肝臟積熱類似西醫之急性結膜炎、角膜炎等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,如結合脈象、舌診及全身症狀,區分肝火、肝風或肝鬱等不同證型,治法亦因人而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