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臟積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肝臟積熱是指肝臟內過多的熱毒,導致肝臟功能失調的一種病症。肝臟積熱的常見症狀包括:眼睛發紅、怕光、流淚、眼皮腫脹、視力模糊、頭痛、耳鳴、口苦、口臭、舌苔黃、大便乾燥、小便黃、尿頻、尿急等。

肝臟積熱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
  1.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侵犯肝經,導致肝臟內熱毒積聚。
  2. 內生肝火:情志不遂、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等因素,導致肝氣鬱結化火,灼傷肝陰,形成肝臟積熱。

肝臟積熱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:

  1. 清熱解毒:可使用清肝瀉火的中藥,如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等。
  2. 疏肝理氣:可使用疏肝理氣的中藥,如柴胡、白芍、香附、鬱金等。
  3. 養肝明目:可使用養肝明目的中藥,如枸杞子、菊花、決明子、桑葉等。

肝臟積熱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:

  1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情緒激動、熬夜、過度勞累等。
  2. 飲食清淡,少吃辛辣、油炸、甜食等刺激性食物。
  3. 適量運動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4.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肝臟積熱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肝臟功能損害,甚至引起肝硬化、肝癌等嚴重疾病。因此,如果出現肝臟積熱的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
肝臟積熱的古籍記載如下:
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:「肝臟積熱,目赤羞明腫痛,淚出不止,或生翳膜。」

  • 《景嶽全書》:「肝臟積熱,目赤腫痛,羞明淚出,或生翳膜。」

  • 《本草綱目》:「肝臟積熱,目赤腫痛,羞明淚出,或生翳膜。」

  • 《中醫學大辭典》:「肝臟積熱,病證名。目赤羞明腫痛之急症。見『世醫得效方』卷十六。多因肝經風邪積熱鬱結而成,證見一目或兩目赤腫疼痛,羞明怕光,眼淚溢流難睜,或忽生翳膜。治宜祛風清熱,明目瀉肝之劑,方用洗肝散加龍膽草;風熱重者,宜清熱祛風,用密蒙花散加減。外用可選點眼藥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