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鬱脅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鬱脅痛

證名:肝鬱脅痛屬中醫「脅痛」範疇,因肝氣鬱結、氣機阻滯所致,為臨床常見證型。《金匱翼·脅痛統論》載:「肝鬱脅痛者,悲哀惱怒,鬱傷肝氣,兩脅骨疼痛,筋脈拘急,腰腳重滯者是也。」其病機核心在於情志失調,導致肝失疏泄,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痺阻,發為疼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因素:七情過極,尤以怒、鬱為甚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肝在志為怒」,長期抑鬱或暴怒易傷肝,使肝氣橫逆,疏泄失常,氣滯脅下。
  2. 氣滯化火:肝鬱日久,氣鬱化火,灼傷肝絡,可轉為「肝火脅痛」,症見脅痛灼熱、口苦煩躁。
  3. 氣病及血:氣滯則血行不暢,久則成瘀,出現脅痛如刺、痛處固定等「血瘀脅痛」之變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兩脅脹痛或竄痛,疼痛每因情緒波動加劇,常牽引至胸背或腋下。
  • 兼症:胸悶太息、脘腹脹滿、噯氣頻作;若化火則見口乾咽燥、目赤易怒;若兼血瘀則痛如針刺、夜間尤甚。
  • 舌脈:舌質偏紅、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或弦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疏肝解鬱:以調暢氣機為主,方用《普濟本事方》之枳殼煮散(枳殼、川芎、甘草等),或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香附、陳皮等)。
  2. 清泄鬱火:若肝鬱化熱,選金鈴子散(金鈴子、延胡索)合丹梔逍遙散,或小龍薈丸(當歸、龍膽草、梔子等)瀉火止痛。
  3. 調肝和血:兼血瘀者,可用調肝散(當歸、白芍、乳香等)活血通絡。

相關證型鑒別

  • 肝氣脅痛:純因氣滯,痛呈脹滿、遊走不定,治重理氣。
  • 肝火脅痛:氣鬱化火,痛勢急迫伴熱象,治宜清肝瀉火。
  • 血瘀脅痛:痛如針刺、夜甚,舌紫暗,治需活血化瘀。

肝鬱脅痛反映肝臟「體陰用陽」特性,治療需順應肝性,疏泄與柔養並施,兼顧潛在化火、成瘀之變,方能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