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並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並病
並病為中醫傷寒病傳變形式之一,指一經之證候未解,又繼發他經證候,形成兩經或多經病證相兼之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等進一步闡釋其機理與臨床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並病之成因,多因正氣不足,或邪氣過盛,致一經病邪未盡,又內傳他經。其傳變遵循六經次序,然亦有越經而傳者,與患者體質及治療是否得當密切相關。例如太陽病未解,邪氣可循經內傳陽明、少陽,或直入三陰,形成太陽陽明並病、太陽少陽並病等。
臨床表現
並病之證候特徵為「先後相繼」,即原有經證未癒,新經證候漸次顯現。不同經脈並病,症狀各異:
- 太陽陽明並病:太陽表證(發熱、頭痛、惡寒)未除,又見陽明裏證(目痛、鼻乾、不眠)。
- 太陽少陽並病:太陽表證持續,兼見少陽半表半裏證(耳聾、脅痛、嘔吐口苦)。
- 太陽與三陰並病:若太陽病內傳太陰,可見腹滿、嗌乾;傳至少陰,則見舌乾口燥;傳至厥陰,則現煩滿、囊縮等症。
陽明或少陽並病三陰時,亦必兼見相應陰經證候,如陽明並太陰者,除鼻乾不眠外,更見腹滿便溏;少陽並厥陰者,耳聾嘔苦之外,或伴手足厥逆。
治療原則
並病之治,首重辨明表裏先後。若表證未罷,當遵「先表後裏」之法,如太陽少陽並病,宜先解太陽之邪,再和少陽;若表裏同病且裏證急重,則可權變採用表裏雙解法。具體方藥須據六經病位及寒熱虛實選用,如柴胡桂枝湯治太陽少陽並病,葛根湯加黃芩治太陽陽明並病等。
與合病之區別
並病與合病同屬多經同病,然合病為兩經或三經證候同時發作,無先後之分;並病則為一經未癒,再累及他經,具傳變次第。此二者為傷寒傳變之重要範疇,臨床需細辨。
並病之辨證,體現中醫對疾病動態演變之認識,亦反映六經體系之整體關聯性,為傷寒論治之關鍵環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