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鬱經行先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鬱經行先期
病證名,屬經行先期證型之一,首見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一。此證多因情志失調,恚怒傷肝,致肝氣鬱結,久鬱化熱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,遂見月經先期而至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抑鬱,或忿怒過度,肝氣鬱滯,久則化熱,形成「肝鬱化熱」之證。肝熱內熾,下擾血海,衝任不固,血熱妄行,故月經提前;熱灼血絡,則經色紫紅,質地黏稠,或夾瘀塊。肝經循行布脅肋、乳房,氣滯則經絡不利,故見經前乳房脹痛、兩脅不舒、小腹脹滿;肝鬱化火,上擾心神,故煩躁易怒。
臨床表現
- 經期:月經週期縮短,提前7天以上,甚或一月兩至。
- 經色經質:經血色紫紅,質稠黏,或夾有血塊。
- 經量:或多或少,因氣滯血瘀程度而異。
- 兼症:經前乳房脹痛、脅肋脹悶、小腹脹痛,情緒波動明顯,或見口苦咽乾、舌紅苔薄黃、脈弦數等肝鬱化熱之象。
治法
以疏肝解鬱、清熱調經為主,重在調暢肝氣,清泄鬱熱,使氣順血和,則經候自復。
常用方藥
- 丹梔逍遙散(《內科摘要》加減):本方由逍遙散加丹皮、梔子而成,具疏肝健脾、養血和營、清熱涼血之效。其中柴胡疏肝解鬱,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,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,薄荷助柴胡透達肝鬱,丹皮、梔子清泄肝熱,甘草調和諸藥。若血塊多者,可酌加丹參、益母草活血調經;若口乾煩熱甚者,加黃芩、生地以增強清熱涼血之力。
其他相關理論
肝鬱經行先期與現代醫學「功能性月經失調」中的「黃體功能不足」或「排卵障礙」有部分關聯。中醫認為,肝鬱不僅影響氣血運行,亦可能波及腎氣,因「肝腎同源」,長期肝鬱可致腎陰虧虛,進一步加重月經先期。故臨證時需辨明是否兼見腎虛證候,如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等,必要時可配合滋腎調肝之法,如一貫煎加減。
此證強調情志調攝,然治療核心仍在於藥物疏肝清熱,使氣血調和,則經候如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